浅谈新课改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3 08:25:59

浅谈新课改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这门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写作水平,是高中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民族地区学生语文水平的最高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少数民族地区,新课改

实行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很重要。因为写作能力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并且在高考中,作文部分也占了语文科目的半壁江山。

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中学的写作教学现状却不乐观,它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写作时只能是咬破笔尖硬套、瞎编,或者只写自己初中甚至小学的事,内容比较简单和反复,思维比较单纯和滞后。为此,结合民族地区中学学生的现状,在不断的写作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少数民族地区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民族地区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效益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应试教育的“幽灵”仍在“作祟”。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方面的原因。

1.1.1 体验不够,缺少发现。

高中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家庭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家庭经济困难,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观念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学习习惯较差,作文基础普遍较薄弱。

1.1.2 视野较狭窄,积累知识差。

由于地处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学生视野较狭窄,知识积累几乎空白,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这些地区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也就变小了,学生作文时常感觉无物可写,随之就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本来,淳朴善良是民族地区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情动人”该是他们作文的“杀手锏”,但为了凑字数,为了考试,许多学生不得胡编乱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去给人家送牛奶”等这些我们这个地方不存在的事物事例来。

1.1.3 生活面窄,缺乏感受。

经验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许多作家都擅长写自己熟悉的内容。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长期被关在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本该充满七色阳光的学生生活变得平淡、单调,从而缺乏独到的见解和感受,体验不丰富,导致作文立意不新,选材不精,平淡无奇。

1.1.4 阅读书籍少,作文训练不足。

读是写的基础,可以说写作的样本来自读,二者密不可分。作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作文水平。而绝大数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以及观念等原因,家中的藏书极少,也没有能力买书,课外阅读只能在学校课余时间里进行,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很少,知识性的积累也少得可怜。一方面落后地区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另一方面读书风气丧失、繁重学业挤压造成学生不喜欢读书。较少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很难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1.2 教师方面。

1.2.1 作文教学目的性不强,要求不高。

不少的民族地区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作文教学缺乏规划性和针对性。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目标有总体要求,但教师对整个高中作文教学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目标,对各个年级学段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步作文教学目标,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缺少周密的安排,训练目的性不强。

1.2.2 作文教学随意性大。

许多老师为了完成作文的教学任务,通常就会很随意地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样的作文教学,既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也不会有认真的写作指导,也没有写作的针对性,更谈不上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照顾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作文的批改也不及时,批改的质量如何,作文怎样讲评或讲不讲评,是否起到了效果,不得而知。由于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弹性空间太大,学生作文训练必然流于形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和方法还停留在“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简单陈旧模式上,那么,作文教学的路将会越走越窄。

1.2.3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

据调查与观察,平时的课堂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影响与教师的期望值并不成正比,这反映出平时的写作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有:一方面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目前,制约民族地区中学作文教学提升的首要与主要因素是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残缺或丧失。据我观察与了解,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好像就体现在“文学知识”上,而真正具有写作经验与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师比例寥寥,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教师对写作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过少,学生没有基本的写作常识。另外,由于缺少精心的批阅,更缺少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评讲与交流,不注重激励,学生不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3 教材层面。

1.3.1 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作文教学还缺乏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

新课标对作文教学虽有总的目标、要求,教材也有相应的综合性学习与写作,但是这些要求与内容过于笼统、宽泛,虽能给教师发挥的空间,但在作文教学实际中,大多教师只能完全凭感觉,很难操作,加大了教师处理教材的难度,有些内容也与农村的实际不符,如上网搜寻写作资料,这对城市学生要求而言很容易做到,但对某些民族地区学校而言,电脑都没有几台,更何谈学生上网?

1.3.2 缺少检验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手段。

由于作文是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对它的评判完全在于教师的感觉,其检验手段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即使在中考或高考时,虽然有作文评分意见,但还是受到教师诸如情绪、心理、兴趣、爱好等主观影响,就是同一篇作文,教师在不同时间给出的分数也很难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也是许多老师怀抱侥幸心理,不重视作文训练的原因之一。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出现,它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怎样去适应“语文新课标”、怎样进行作文教学等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中学与市场经济紧密接触,很容易理解时代的变化,所以比较容易融化“语文新课标”,但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老师及其学生,他们所接触的信息较少,写作素材较少,相对来说理解就比较困难。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迫切需要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对策

良好的写作水平,是高中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民族学生语文水平的最高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民族地区教育优势与劣势同在,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的写作教学策略,以引导师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传统作文教学把学生作文看作是应试工具,专注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写“八股文”,得“高分数”。大量的机械训练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已使作文教学陷于套用某种模式或范文的境地。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作文教学观——素质观(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素质)、练习观、生活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人文观(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塑造完善的人格)、民主观(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训练)和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训练,主动发展)——从提高素质的高度来改进作文教学。这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前提。

2.2 关爱学生,提高写作信心。

老师没有理由放任寄予厚望的花儿一朵朵地凋零,要有一颗爱心,一种关爱之心。学习没有完成不要紧,老师要充满着期待,学生今天的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更多的是范文选取的段落的组合,老师也要肯定他的思考布局合理,播一颗希望的种子,明天你会欣喜地看到他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和自己的理性思考。面对他们懵懂一时的意识和行为,作为教师,要有一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到野外散步,与他们交朋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他们感到你是师长,亦是朋友,可亲可敬,从而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起写作的真情实感,发出“都是同龄人,我们也能上”的感慨。

2.3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3.1 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当代名家名作是现代文的典范,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课题组老师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动人的文章(包括课文)给学生朗读,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营造一种令人向往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找了一些生活气息很浓厚的文章,利用早读、午间、大课间活动等空隙,师生共读。读的过程是听和读的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让他们从别人的作品里得到感动,与作者的感情共鸣,然后产生写作的欲望。

2.3.2 深入观察,培养兴趣。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写什么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作家无一不是先深入生活之后才写作出优秀的作品的。中学生更应该扎根生活,因为他们还只是靠着自己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去写人生百态、人生感悟,往往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前搜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那么到底怎么去观察生活,了解大千世界呢?引导学生观物、察人、品事,做“生活的有心人”。物是相对静止的、简单的;人相对是活动的、复杂的,应该先易后难。观察物的方法是:整体把握,细微观察,依照顺序,详细记录,认真仔细地看、摸、闻、想。观察人的方法用比较法会好些,先观察自己的家人,按照外貌、服饰、神态、动作、语言、习惯、性格乃至品德等方面去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依照这些性格特点,去找到能够印证这些性格特点的事情。把它们集合下来,便已经积累了足够写人物的素材。

2.3.3 实践活动,挖掘兴趣。

寻找材料,激发兴趣,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民间采风等方式去获得。比如本地方言里可以获得素材,民间谚语里可以吸收养分,民间节日里可以寻找民俗文化的沃土,春联、婚联等诸多对联里可以增加语言的素养。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课外时间深入社区、街道进行采风,如寒假收集对联,体验过年的习俗,暑假去收集方言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等。此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比如对环境污染、婚丧喜庆摆酒请客、铺张浪费、节能减排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这也是很好的收集素材和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当他们心中积聚有很多感慨后,需要表达的欲望就比较强,写作就是水到渠成了。

2.3.4 课外阅读,积累兴趣。

课外阅读是很好的积累素材和兴趣的方法。按照大语文的观念,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文章是相对少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如果不是加强课外阅读,那我们依然是在充当井底之蛙。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课外信息的摄入量。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可能他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又可以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因为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感知他们身边以外的世界,而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等。为此,我们可以编写课本教程,分有感悟人生、聆听自然、四季风物、名家名说、古韵今风、读书方法六个单元的文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路。除此之外,报纸、电视、互联网的看、听、读,也是很重要的另类阅读,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全球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发生的最新信息。

2.3.5 民主选题,调动兴趣。

民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尝试过民主选题作文。在布置学生作文时,先征求学生的意见,要写什么,什么时候写,怎么写,先讨论一番,大多数的同学赞成的就通过,还有不同意的那些同学可以自选题题材、自选时间。这样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便于他们写自己的熟悉的、喜欢的事物,便于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民主选题还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他们自己是学习写作的主人了,他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写,这也成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

2.3.6 博采众长,表达兴趣。

学生的交流可以是同桌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的,当然也可以是全班进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成果,同时也享受他人的成果,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获得更加丰富的材料,而且在教师的点拨下,应该会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看问题会更加透彻。所谓“众人抬柴火焰高”,集体能够融合大家的智慧,还能够表达自己的兴趣。当学生已经心有所得、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时候,再给他们一个(或几个)好的题目供他们参考,让他们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切入。这个时候,他们洋洋洒洒写个几百上千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4 采用多种作文评改。

2.4.1 面批作文,肯定学生精神劳动。

“面批”的过程完全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针对的不单是“文”,更重要的是“人”;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是手中的笔,还有言语、眼神等各种身体的态势(体态语)。面批中,教师可以极容易的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思维过程等,也就是说,在面批中教师不但能了解到学生的“作文”,而且能了解到学生的“做人”。有了这个“人”,作文个性化要求的“自主”、“真实”、“创新”、“健康”,也就不难达到了。我们都知道,人的意识是具有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的,它能够超越加于其上的界限,因而也便具有了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面批作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能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面批作文,能让学生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面批作文,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了平台,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能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面批作文,确实是肯定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2.4.2 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学生是语文活动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也应该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长处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所以,“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在引导学生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让他们自批或互批,让学生真正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作文批改中的教师全批全改,学生无所事事。

2.4.3 自主评改,享受成功。

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真正的赏识教育是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滋味。评改作文时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开展讨论,多给学生以讲话的机会,各抒己见,质疑问难,不搞“一言堂”。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是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最难得、最宝贵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允许各种不同见解和意见存在。具体是做法是先小组评改,然后集中由教师评改。小组里选出大家信任的书记员,全组同学发表意见和建议。重点解剖有代表性的习作,书记员把同学们的意见写下来,抄到作文本上,那就是最好的评点。辅导学生评点、修改习作,也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由浅入深,由句到段,再到篇。老师也要多为学生准备备用的评语,学生多读评点范例,依然是要求多以欣赏的眼光,赏识的语气,鼓励的方式,建议的角度,去写评语,修改习作也应该尽量保留作者的原意。“自评自改写循环日记”是学生平时坚持写作的好办法,也是习作评改的良方。以小组为单位在同一个本子上轮流写日记,第二个学生要对前一个同学的日记进行评点,如此循环往复。这不仅训练了学生鉴赏评价能力,同时也督促每个学生认真写好每篇日记。训练结果,是既学会了写日记,也逐步学会了评改习作。

总之,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更应抓住手边现有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大胆地进行写作教学改革,才能使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日益成长进步,与新课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边远地区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当代教育教学论坛》,2006.1.

[2] 石国峰.《民族地区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上一篇:浅议东南亚华文教学师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下一篇: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教学谈数学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