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03 06:24:36

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是师范院校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围绕“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思路、历程、模式主要内容、实施取得的成效、探索创新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大学—中学合作;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封闭、教师培养主体单一、教师实践资源不足、“教书匠”式技能模仿,以及实践教学各环节重点不突出和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造就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校自2004年开始,开展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主要内容

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为目标,以实践性反思理论为指导,以大学—中学协作共同体为依托,以“观摩与观察、亲历与体验、交流与合作、反思与建构”为途径,以“体验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提升”为策略,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基于大学—中学合作”

师范大学是教师新知识、新思想的“集散地”,是教育教学理论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中学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实践智慧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师范大学要培养优秀教师应当以中学为实践场所。因此,师范大学和中学必须共同承担教师培养责任,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通过大学—中学合作,为师范生提供中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和生活场景,使师范生亲历实际学校现场、感受真实教学情境、体验教师鲜活生活,获取教师实践智慧,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为此,我校建立了两种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一是校—校合作,我校与100所优秀中学合作,建立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作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教育见习等。二是校—县合作,我校与九江县等20个县(区)合作,建立校—县合作“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形成“大学—地方政府—中学”的合作机制,建立了160个合作基地,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教育实习。同时,我们聘请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参与我校师范生到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指导实习、送教到校等实现两类共同体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我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

本模式就是以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学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2.“三层”

我们在培养未来教师实践能力时,要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设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时要把握“知行思”三个要素。

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学实践能力的“认知、体验、内化”三个递进层次。让师范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去写,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使认知、体验、反思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认知:通过读解与示范、观察与观摩、见习与咨询等,使师范生了解和初步把握中学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心理咨询等方面工作流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实践、实训、教育实习、感受、体验等强化手段,使师范生掌握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内化:通过对话、交流、讨论、互动、合作、叙事、反思等,使师范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超越技能,提升和发展能力,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3.“五段”

“认知、体验、内化”三层是实现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为此,我们根据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建立了“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名师示范:聘请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中学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示范课,让师范生感受中学名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引发认知失调,确立心中的榜样,树立实践能力的标竿目标和努力方向,增强求知欲望和努力的动力。

教育见习:把师范生安排到地处南昌辖区市内的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通过师范生实地观察、观摩,了解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聘请学生见习学校优秀学科教师为导师,并全程负责师范生见习活动,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散为主的形式,学生根据导师安排不定期到中学开展见习活动。教育见习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教师一日工作与生活、课堂教学、学习指导、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咨询、教研活动、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等。

模拟实训: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感知,主要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案例赏析和学科课堂教学初步体验;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主要是进行单项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语言技能、情境创设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评价技能、作业技能、反思技能、教学智慧等),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整合与提升,主要是进行学生教学模拟训练、教师集中点评和学生自主训练与提升。

现场实习:在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进行,采取“集中连片、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模式。“集中连片”指把师范生集中安排在交通便利的若干个县区且彼此相邻,便于指导和管理;“混合编队”指将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混合编到同一实习学校;“巡回指导”把学校各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学科教师组织起来,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在一个县各实习学校巡回指导。“多元评价”指实习成绩由多个主体、从多个评价要素开展评价;“顶岗实习”指让师范生充当直实的教师角色,真实履行学校教师职责,接受全真情境训练,“真刀实枪”地磨练师范生实践能力;“置换研修”指置换出教师到我校进行集中研修或安排到“1+100”共同体学校跟岗研修。

实践反思:在“1+100”共同体学校(见习、实习后提升)、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实习学校)、以及大学(返校后)结合进行,主要形式有对话、交流、互动、叙事、反思、建构,实践反思主要反思内容有: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各阶段各具体项目问题的反思,贯穿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把每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以及现象进行反思,写出反思日志,反思要做到及时、全程、深刻。反思的重点是示范课、教师授课、典型案例、自己学习备课或授课、学生、各类教育现象等。

4.“七化”

为保障“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阶段的师范生教学实践体系顺利实施,我们开展了“七化”教学策略探索。

组织实施协同化:建立“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和20个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依托校—校、校=县两大协同组织,实现大学—地方政府、大学与中学合作、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共同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大学主要负责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学负责提供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为师范生观摩、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的场所、提供亲历、体验、感悟的真实情景,指导师范生发展实践能力。通过建立两大协作组织,很好地解决了优秀中学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丰富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少,而县域中学优秀指导教师不足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多的问题。

实施指导团队化:每个师范生均安排由三个指导教师组织的指导小组:一是大学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南昌市内“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是“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个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合作,针对所指导的师范生,定期交流情况、分析状况、研究方案,共同负责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团队指导项目化:根据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等各阶段目标、要求和任务,我们给每阶段设立了若干具体项目,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以项目驱动和激励师范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项目为载体、为牵引和抓手,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完成实践任务。其中,名师示范设置了教师体态、语言、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4个项目;教育见习设置了涵盖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12个项目;模拟实训设置了三字一画一话、课件开发与应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拟、班级管理技巧等13个单项技能和2个综合教学能力训练项目;教育实习设置了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指导学习、班级管理和组织活动、教研活动等6个实习项目;实践反思设置了反思教学、反思课堂、反思管理、反思现象等4个反思项目。通过具体项目,使各阶段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思路清晰、实践指向明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情境化:情境化有二方面意思:一是指各具体实践项目的问题是具体、实际的问题,是源于教学实际情境,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是根据中学教学实际来设计各实践阶段的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具有真实性、日常性、丰富性的特点。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阶段具体项目的实施是在真实的学校情境或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指向性、教育性的特点。教育见习、现场实习等各阶段都是在合作的中学基地进行的,让师范生置身于实际教学情境、亲历真实的教学场景、感受鲜活的学校生活;实践反思是对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现象、案例的反思;模拟实训是在学校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进行,学校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尽可能创设真实课堂教学情境,国家级老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大批优秀中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视频资源、各类教学实践能力的视频资源库和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库以及网络交流、展示平台。还有32间微格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并能做到实时录制和自动分析,同时,与5所优秀中学教室联网,中学教师可及时诊断学生教学问题。

项目管理工具化:根据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各阶段目标、要求和设置的项目,我们分阶段研制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两类管理和实施工具箱。包括各实践阶段目标与任务、规划与步骤、流程与安排、项目与实施、学生心理变化与指导策略或实践重点、策略与指南、交流与互动、记录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等,提供了各种工作流程图、应用图表、标准式样、模板,让师范生明确任务、清楚观察或分析项目和视角,帮助师范生了解和记录每天的实践经历,记录和思考在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学期里发生教学故事,并呈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是师范生通向教学实践的求索之路上实践指南,也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脚手架。

管理过程反思化:互动、反思既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把“互动、反思”作为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贯穿“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以及由此引起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时撰写反思日志,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对话,如:名师示范和教育见习的每个项目结束前,要求师范生要开展小组成员间以及学生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每天坚持开展实习小组内以及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不断引导师范生及时深度反思业已进行的实践,理性提炼业已取得的经验。

通过持续和及时的交流、互动、反思,促进师范生技能转化、超越、内化,达到“内化于心”,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实现了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多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评价内容多元,即:把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参与交流研讨互动情况、开展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形成优秀实践成果等作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效促进过程跟踪、动态监督的实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即实践能力由学校指导教师、“1+100”共同体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小组成员及实习生自己等多个主体开展评价。通过实施多元评价,倡导重过程、重参与、重反思、重成果的实践教学,引导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思维,形成了“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在行动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等立体化多维时空的学习方式。

二、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1)提升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近三年来,我校师范生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录用人数和成绩均为各高校之首,毕业生深受学校欢迎;师范生参加全国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22项、二等奖35项。

(2)搭建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践平台。为实施该模式提供了实践条件、环境等平台支持,一是整合学校教师教育实验实训资源,建立了集“师德教育提升”、“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学科探究能力发展”、“教师特长拓展”四大平台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2013年7月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依托校—校1+100共同体和校—县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了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该基地2013年4月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三是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建立了集师范生网络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力实训、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于一体的都是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理化生地理教育实验、学科专业实验、教师职业能力在线测评、网络资源共享与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做到“有网络就可训练、有需求就可实训、有时间就可实验”。

(3)建立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工具箱。开发了一套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的工具箱(手册),围绕“五段”实践环节,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教师指导工具箱(手册)和学生实践工具箱(手册)。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建立大学—中学合作的长效机制。我们建立了1+100和1+20两类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围绕共合作同体建设、合作项目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互利机制、协商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大学—中学合作长效机制。

(5)深化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新增教师教育类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余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20余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50余项;出版教材5部。教学研究成果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4个专业获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特色专业;2门课程作为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学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6)创新了师范院校社会服务模式。该模式实施以来,通过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了2500余名教师;组织“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500余人(次)到20个县160所学校巡回指导实习和送教到县到校,先后举办教研活动200余次、讲座300余场、工作坊20余个、组织听课辅导交流近300次,促成了80对学校结对帮扶。组织优秀教师建立了200余个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形成了200余个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和研修社区,通过1带10、10带100方式,促进了两类共同体教师所有教师专业发展,并辐射和引领全省教师专业发展。

上一篇:散文阅读教学初探 下一篇:贷款利率市场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