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还是有趣?

时间:2022-06-25 08:44:23

伴随着“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语文课堂也愈来愈追求有效性,强调分析归类、题型整合的模式化方法训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语文试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完成语文试卷的水平、实现学生拿到高分的梦想。

在这种意识指导下,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便荡然无存,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只是停留于课文的肢解、技巧的演练、答案的求解。这些关注点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本该诗意盎然、激情洋溢的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枯燥、无趣、死气沉沉。由此可见:“有效”固然重要,但在语文课堂中更重要的也许应该是“有趣”。只有有趣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也只有调动出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才会产生真正的有效: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有趣”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又该怎样引导?是背景知识的拓展延伸?声情并茂的吟咏诵读?插科打诨的幽默语言?还是畅所欲言的讨论争辩?鲜明生动的人物扮演?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不,这些仅仅只是细微末节的技巧和手段,这样的语文教师还仅仅是角色扮演。我们更需要下面的做法:

我们应努力寻求语文课堂中的诗意栖居,使学生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语文课堂里,我们有义务让学生充分细致地阅读文本,竭力帮助学生寻求到文本中的诗意栖居:浅吟《桃花源记》,领略陶渊明的桃花源风光;低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倾听杜甫成都草堂边的凄风苦雨;诵咏《赤壁怀古》,遥想苏轼赤壁的大江东去;品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鲁迅童真童趣的百草园;细读《边城》,领略沈从文湘西的纯美;在《想北平》里,与老舍共同安居在闲适的北平,细品家长里短粗茶淡饭;在《我与地坛》里,与史铁生共同流连在寂静的地坛,思考坚毅活着的意义……

这里是诗性的栖居地,没有金玉满堂、没有宝马香车;这里是真性情的乐土,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酒色权利,这里有的是一颗颗玲珑剔透的心。他们可以陪伴学生们依然稚嫩易碎、犹在游离飘荡的心灵;这是一个纯真的世界,可以滋养安放学生们纯净的灵魂,使之免受俗世喧嚣的侵蚀诱惑。在与前辈先贤们的对话中,学生自会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夯实精神地基,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从而远离原先的单薄与浅陋,变得丰满圆润。

追求这种语文境界,“轻盈”阅读、非功利阅读是其首要条件。所谓的“轻盈”阅读即是不带包袱、不带功利的纯阅读,忘记各类语文试题、忘记各种解题技巧、忘记考试和分数,真切地感知文本,与文本对话;真正地遥想作者,与作者同行。当然,这样的阅读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当引导:阅读前,语文教师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如作品背景的介绍。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关注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可以组织学生分不同阅读小组。阅读后,语文教师还需要组织相应的阅读体验交流,让学生分享阅读体验。

我们更应努力使学生完成从语文情感到语文情怀的升华,实现人格的蜕变。从语文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对曼妙风光的啧啧称奇、对幸福美满的向往期盼、对纯良人性的赞美讴歌、对不公不正的拍案而起……亲见文明消逝时的惆怅与伤感、耳闻英雄末路时的无奈与叹息、遭遇爱恨情仇时的痛苦与挣扎、经历背离反叛时的愤怒与决绝、遇到丑恶阴暗时的鞭挞与讽刺……

这样的情感无论悲喜都是独特美好的心灵体验,有了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内心才会拥有仁慈善良、谦和坚韧、宠辱不惊、大气包容的种种特质。拥有这样内心的学生,在长期的文本阅读过程中,他们最初的感动喟叹会沉淀而为终身的情怀素养,他们的人格自然会摆脱卑微胆怯,转而独立高大起来。

但遗憾的是:无论这样的情感如何宝贵,她总是稍纵即逝的。如何保持住学生的赤子之情?这是一个对学生长期渐染的过程,是把简单的自然感知的情感升华为更高级别的人文情怀的过程,这需要语文教师长期坚持的耐心,不被暂时的分数所左右,不因短期的“无效”而轻言放弃,不为现实的指标而摇摆不定。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学信念,坚守住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性、诗意性、情感性。循循善诱不能只是标语,而应该是我们努力的践行。

学生不再是过往的仰视者,语文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施与者,怀揣着别样的情怀,栖居在诗意的语文课堂,学生与作者、教师平等对视、情感共鸣、心灵契合,语文课堂搭建了促成师生间灵魂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生动的、趣味盎然的,这样的“有趣”之后难道会是“无效”?

“有趣”之后再谈“有效”,也许成效更显著、更持久。语文课更应该是一堂引人入胜的文学课堂、一座曼妙生姿的文学殿堂。

(作者单位 :海安县南莫中学)

上一篇:鄂尔多斯工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的研究 下一篇:散文阅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