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10-03 06:05:28

新形势下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 要】  拥有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职业卫生专业队伍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现状分析了目前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状况及造成这一状况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指出加强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基本原因;途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国家,职业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劳动者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职业病学是临床医学领域的边沿学科,由于职业病收益微薄,许多医疗机构没有设置该专科,而职业病医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培养需要多年沉淀,且收入普遍不高,又因无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储备情况不佳。现有的职业病医师多为公共卫生医师或部分临床医生培训而来,学历和职称普遍不高。随着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的发生,社会对职业病的关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对职业病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更是对人文素质教育敲响警钟。顺应时展的要求,加强医者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一项迫切而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任务。

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主要表现。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①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知识等②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观念。③掌握人文方法。④遵循人文精神[1]。人文的核心是价值,它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

1 目前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1.1 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我国医学生直接来源于高职或高中毕业生,高考制度的题海战术及文理分科使学生缺乏艺术、文史、伦理等素质培养。入高校后繁重的医学专业、外语的学习也使医学生普遍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使大学中人文课程置面窄,内容单一,存在过弱人文陶冶。结果是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侵蚀的能力不强、艺术修养不够,欣赏品味较低。

1.2 市场经济化导致医疗市场功利主义盛行,诱惑与贪欲使人们在精神上丢失许多宝贵东西,部分医务工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偏向。诚实、守信、敬业、勤奋、仁爱等基本道德品质表现欠佳。

1.3 接待患者时不擅长耐心倾听,表现得不耐烦,武断打断病人的谈话;轻率解释或持怀疑态度;语言交流上专业术语多,没有通俗化,导致病人或家属不理解,给病人或家属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表现做作、衣冠不整、姿态傲慢、缺乏礼貌,语言生硬,接打私人电话,与旁人讨论无关话题,不停地打断患者叙述,漠视患者反应等与职业不相称的表现,甚至因之为小事诱发冲突。

医学文化人文知识只有内化为人文精神,让每一个医者都能成为在道德与才能上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已成共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滋养、高雅文化氛围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使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3]。

由于职业病患者来源的特殊性,要求职业病医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尤其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唯有如此才能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职业病患者,尊重其人格,能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自觉恪守医师职责,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2 培养职业病医师的人文素质

2.1 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关人文精神修身养性的精华与学习西方独立人格相结合,不断完善人格,提高人生的境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情感表达真挚,具有宽广的胸襟、外在气质旷达、高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主,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文化混合体,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互为补充。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更体现出特有的对人性的关怀。古人推崇的人格境界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意识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人的超越境界。通过对文学、美学、哲学、宗教、人文地理等的涉猎,使内在修养、才情和学识和谐统一,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的内在价值油然而生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宽容心。进而体现出正面、良好的职业形象:端庄大方儒雅的仪态举止;严肃认真的诊治态度;冷静、理性、科学的创新性思维;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面对压力稳定、自然、从容的情绪状态。

2.2 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学、法学、医患关系等人文课程[4],在实际医疗活动中达到与患者心灵的交融与感知。职业病患者多为广大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一旦患上职业病更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患者由于经费拮据、生活困难、疾病痛苦等诸多问题,内心会感到孤独无援、自卑、精神高度紧张,有的患者因丧失工作和工作生活能力而悲观、失望、焦虑、仇恨社会,甚至思维、行为极端。这些都需要职业病医师不断顺应时代变化、求索新知识加以解决。通过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个人好恶,对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能真正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去分析、帮助,进而取得理解、认同,故职业病医师必须能够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特点,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制定完好的心理治疗方案,通过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对方等恰当的语言和相应的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达到有效沟通;对突发的不良的社会误导及时进行辟谣。由于职业病是医学和法律双重意义上的一类疾病,随着人民权利意识、自主性意识的提高,决定了职业病医师需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补充法学知识,准确、及时解读和应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2.3 在实践中将人文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训练科学的人文精神思维: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对某个领域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职业体检、咨询活动、学术活动、人文讲座、社会服务等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认识到自身职业责任和价值。

总之,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自我高度重视和终身修炼。

参考文献

[1]柯荔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53-154.

[2]雷娟、薛声能、严励,等.21世纪新德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2.

[3]李情.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几个关键.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16-517.

[4]孙英梅,岩磊,张更,等.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2(7):414-415.

作者简介:陈燕, 女性, 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研究方向: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中毒应急处置。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免疫研究的意义 下一篇:传染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