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时间:2022-10-03 05:47:41

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230061;2.安徽中医学院)

[摘 要]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CMHH)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K1C”复合高脂灌胃法复制CMHH大鼠模型,同时设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复制4周后取血压、血脂能同步升高的大鼠为成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与针药结合组(针药组)。干预4周后,观察大鼠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变化及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_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结果:干预后,BP、TC、TG及vWF、t-PA及PAI-1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

[主题词] 大鼠,近交SHR;高血压/并发症;高脂血症/针灸疗法;内皮,血管/针灸效应;针药并用

脑血管病(e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老年人致残、致痴的主要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是CVD常见的危险因素,且临床上此两种危险因素集于一身的患者很多见。大量的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破坏了血管壁的完整性,成为CVD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血浆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前者参与了CVD的发病,在发病以前就明显升高,是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后二者是纤溶系统的主要启动物质,也是内皮细胞功能的标志蛋白。二者的异常变化,直接影响到纤溶系统的活性,破坏凝血纤溶平衡,进而影响着纤溶状态,易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测定血浆vWF、t―PA及PAI-1可同时反映VEC受损及凝血激活状态,对预测血栓形成及CVD的发生、早期治疗、判断预后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此,笔者采用“2KIC”复合高脂灌胃法复制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CMHH)大鼠模型,观察针药结合对CMHH大鼠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血浆vWF、t―PA及PAI-1水平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级Wistar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0)g,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皖医实动准第03号)。动物自由摄食、饮水,室温控制在(22±1)℃,相对湿度60%,自然光照。

1.2药品与试剂

戊巴比妥钠、胆固醇、胆酸钠、丙硫氧嘧啶、猪油(自制)、脂肪乳(自制,12%胆固醇、25%猪油、2%胆酸钠、1%丙硫氧嘧啶)、依那普利、非诺贝特胶囊(力平之)。vWF、t-PA及PAI-1 ELISA试剂盒,由合肥安启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3实验仪器

直径0.25 mm“U”形银夹(自制)。BESN-Ⅱ多通道动物无创测压仪(江苏金坛医疗仪器厂制)。TGL-16型高速离心机(江苏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制)。FA2004电子分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制)。PCE-A型程控电针治疗仪(安徽天恒有限公司制)。TB2224半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意大利产)。

1.4模型建立与给药

将大鼠适应性喂养1w后,随机选10只为正常组、10只为假手术组,余60只参考李飞等的方法,按30 mg/kg体重(7.5 g/L)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腹部正中线切口、开腹,于左肾近肾门处用“U”型银夹半结扎左肾动脉后,关腹,肌注青霉素抗炎1w。待大鼠机能状态恢复正常(1w)后,给脂肪乳灌胃2w后,所有大鼠均检测BP、血脂,取二者能同步升高且血压超过135 mmHg,TC、TG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1.5针灸取穴

根据《大鼠穴位图谱》,从模型分组的第2天起,将大鼠仰卧固定在固定器内,保持清醒状态,选取“百会”“大椎”“血海”“足三里”穴消毒,15mm长毫针刺入,接通电针仪,给予2~100 z混频刺激,波宽1 ms,强度以局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4w,电针期间不休息。

1.6 观察指标

最后一次干预完成24h,检测各大鼠血压后即刻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取2 mL血加入EDTA抗凝管中,-70℃保存,用ELISA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浆vWF、t-PA及PAI-1的含量。余血液静置4 h,离心(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按酶试剂终点法测定血清TC、TG。

1.7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用 ±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各组大鼠血压、血脂的变化

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而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组干预前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表明CMHH模型复制成功。治疗4 w后,各干预组大鼠血压、血脂明显降低,表明药物、电针、针药结合对CMHH大鼠均具有降压降脂作用,而以针药结合组最为显著,见表1。

2.2干预后各组大鼠血浆vWF、t-PA及PAI-1水平的变化

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血浆t-PA水平比较,模型组及针药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O.05);与假手术组PAI-1水平比较,模型组和药物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P>0.05),药物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CVD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而VEC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是AS的始动环节。当VEC受损时,vWF大量释放入血,使血浆vWF水平增高,因此它可以作为血管内皮受损的标志物。CVD患者由于内皮细胞受到刺激,使vWF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血小板在内皮下黏附;另外,vWF还介导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伴间质分泌合成增多,脂质沉积结果可加速AS的形成。当VEC受损严重时,血液中的胆固醇加速渗入血管内可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脑动脉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血管壁变性、坏死、发生溃疡,形成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所以在患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中,如在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中定期监测血浆中的vWF的浓度,提前采用针灸或针药结合进行调整,以干预CVD的高危因素,有可能避免或减少CVD的发生。

t-PA和PAI-1主要由VEC合成和释放,t-PA及纤溶酶原对纤维蛋白均有很高的亲和力。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t-PA减少、PAI-1增加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当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变损伤VEC时,t―PA的合成和释放减少以致纤溶活性降低。在AS形成过程中,VEC通过抑制t-PA mRNA的表达而诱导产生PAI-1,引起和加重了血管损伤和内皮细胞增殖,从而使内皮依赖性纤溶功能减退,内源性纤溶活性下降,凝血与纤溶系统之间失衡。而低纤溶状态抑制血管外基质的水解,抑制局部纤维蛋白溶解,有利于纤维蛋白原在血管外膜基质的沉淀和血管平滑肌增生及促进AS斑块的形成。黄承乐等发现CVD患者纤溶活性降低,且纤溶活性改变与血管内皮损伤有直接关系。

上述的大量研究表明,血浆vWF、t―PA及PAI-1可同时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凝血激活状态,且相互间存在明显的相关,但很少有实验证实vWF、t-PA及PAI-1与CMHH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CMHH可归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是在肝肾亏虚时夹杂痰湿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药物或针灸的降压降脂都有不足。西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虽有明显效果,但长期服用会或多或少引起副作用,病人往往不能坚持;针灸对部分患者效果不够确切。而针药结合既能减少西药的用量,又可减少长期服药所出现的毒副作用。所以,本实验组根据临床实际,采用电针“百会”“大椎”“血海”“足三里”穴益脑髓、通经络、行气血,配合西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从实验证实,电针干预模型大鼠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配合西药则效果更好,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分析上述结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影响脂代谢。下调血浆PAI~1的水平,恢复t-PA和PAI-1之间的平衡,促进血栓溶解,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阻止AS形成,从而干预CVD的发生。②干预血压。修复VEC,使血液黏度下降,血液流速加快,改善微循环的有效灌注,恢复损伤的血管壁,调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平衡而降低血压,从而有效干预CVD的发生。③影响凝血系统。可能一方面通过修复VEC,增加t―PA的合成和释放,加强纤溶活性,同时抑制PAI-1的产生,减轻或缓解了血管损伤和内皮细胞增殖,从而使内皮依赖性纤溶功能的增强,内源性纤溶活性增加,恢复凝血与纤溶系统之间平衡;另一方面激活血小板的功能,下调vWF水平,抑制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并抑制血栓素A2(TXA2)的产生,从而恢复凝血一抗凝系统的平衡。④抑制平滑肌的增殖。通过下调PAI-1的水平,增加纤溶活性,刺激血管外基质的水解,抑制纤维蛋白原在血管外膜基质的沉淀和血管平滑肌增生,而最终抑制平滑肌的增殖,阻止AS形成。

总之,针药结合能降低CMHH模型大鼠血压和血脂水平,明显下调血浆中vWF和PAI-1的含量,而升高t―PA含量,从而保护血管内皮,恢复t―PA和PAI-1之间的平衡,改善促凝和抗凝的不平衡状态,抑制AS斑块的形成,从而减少发生CVD的危险性。因此,对CMHH的患者应重视检测血浆vWF、t-PA和PAI-1的水平,如有异常应尽早进行针灸、药物治疗,尤其是针药结合干预防治,这对于降低CMHH及其引起的CVD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组合对卒中偏瘫患... 下一篇: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