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践操作 促进观念建立

时间:2022-10-03 05:43:47

优化实践操作 促进观念建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学情分析与思考】

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而肌肉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把握,更难以表达,学生更多地会受到物品外形、质地等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感知,以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体验机会,在物体与重量相对应下,在对比感觉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关键。

思考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秤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对于用秤才能获取物体的质量是有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秤适用不同质量范围没有概念。凭图片介绍秤,并不让学生通过动手称一称而直接给出物体的重显然过于“牵引”。因此课堂中应该有秤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在秤的使用过程中认识秤,了解秤因需而制、因需选择。并由此而对质量观念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思考三: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对于轻重是有感觉经验的,对于小单位累积到一定量改写成大单位也是有认识基础的。因此克和千克之间进率关系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性,要提供给学生1克不断累加到1000克的过程体验,进而揭示1千克是1000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人为设定的一个高一级单位。

思考四:如何引导学生估测物体重量?

物体的轻重估测主要依靠肌肉感觉的经验,记存区分这些感觉经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必须借助一定的参照标准对比着来掂才行。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多个参照单位,引导学生不断对比感觉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活生活经验

教师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板书课题),会念吗?你在哪见到过它们?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师:克和千克确实是表示质量的单位,而生活中人们习惯称它们为重量单位(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克和千克”是有所接触和了解的,并且知道几克和几千克代表的是物体的重量。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克和千克”具体出现的场景,激活学生对它们的印象)

二、实践体验,认识克和千克

1.认识1克

(1)出示硬币。

师:如果我想知道硬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办法?(用秤称)老师准备了3架秤,认识吗?(教师请学生指认天平、盘秤和磅秤) 秤硬币该选哪架秤呢?(预计选盘秤的人会多些,也有人会选天平,应该没有人会选择磅秤)

师:我们先拿盘秤试试。(运用视频摄像头把教师现场称硬币的过程投到大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盘秤的指针一动不动)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硬币它没有重量?(硬币太轻,用天平试试)

师:(视频转向天平)天平两边相平表示两边重量相等。(师把硬币放到左托盘上)发生了什么?(向左边倾斜)现在我把游码移到1克的刻度,你看到了什么?(两边相平)这说明这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板书:硬币 1克)

(设计意图:通过对秤的使用,一方面让学生形象感知秤,知道物体称重都用秤,不同的秤有不同的称重范围。另一方面,天平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估测、做“人体天平”做好准备)

(2)感觉1克的重量。

师:请你把硬币放在手心,别出声,闭上眼,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掌心,感觉到1克的重量了吗?谁来说一说?

师:请每位小朋友到学具盆中找一样1克重的物品,仔细观察这些重1克的物品,你觉得这些物品怎么样?(引导学生关注:花生是最小的那种小京生花生,五子棋是塑料做的,水果橡皮比自己在用的橡皮要小得多,长方体的军棋子是塑料的并且中空)

(3)列举重约1克的物品。

师:想一想,生活中怎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学生举例时描述会比较笼统,需要追问:怎样大小?多少数量?等等)

教师举例展示:小药丸、边长1分米的便签纸、图钉、卡通回形针、气球、塑料纽扣、棉花团。

师:看看这些重约1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受形状、大小、材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都是1克)

(设计意图:学生对1克的感觉所能表达的仅限于“很轻”“轻飘飘”“一点点重”,纯粹从感觉上建立1克的观念是单薄的,易受物体外表的干扰,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一定量的观察感受来协助肌肉感觉,加深对1克的认识)

2.体验重量累加的过程

(1)感受10克。

师:1枚棋子是1克,那10枚是几克?这次需要称吗?其实我们的两只手就是一架天平秤,一手掂1克,一手掂10克,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肯定能比较得出10克重一些,追问:重很多吗?引导描述重的程度:略微重一些)

(2)感受几十克。

师:如果一袋物品是10克,那么4袋物品就是几克?你能利用这40克做一架“人体天平”来称一称鸡蛋的重量吗?(小组活动,4人轮换掂)

反馈:学生能判断鸡蛋比40克重,但对于鸡蛋大约是几克的估计会遇到困难。教师通过引导比较重得不是很多,帮助学生确定大概范围。最后选秤实测验证。

(3)感受几百克。

师:知道了鸡蛋的重量,我们就又有了一杆秤,你能用这杆秤称一称苹果的重量吗?(小组活动,对比着掂鸡蛋和苹果,估计苹果重量)

反馈:重点引导当一个鸡蛋与苹果比较着掂,难以把握时,尝试用两个鸡蛋与苹果对比后再做推测。然后用盘秤实测验证。

师:知道了这个苹果的重量,你想利用它做些什么呢?(小组活动,估测盐的重量)

反馈:重点引导学生描述对比掂的过程:一个苹果与盐相差较大,换成两个苹果和盐对比掂。揭开盐袋的标签验证。

3.认识1千克

(1)克和千克的进率。

师: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就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板书:500+500=1000克)1000克我们又可以把它写作1千克,千克是一个比克更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000克=1千克)小组内4包盐有多重呢?你能算算写写吗?(指名写:2000克=2千克)

(2)感受1千克。

师:请你把两包盐叠在手掌上,用心感受一下1千克。(同桌轮流掂)

师:想一想,怎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千克?(结合学生举例,推算15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100包10克的围棋子大约是1千克。1000枚硬币大约是1千克)

教师列举:实心球、《现代汉语大词典》、四盒牛奶、两瓶矿泉水、9卷卫生纸、5本数学课本、10本数学课堂作业本。

(3)1克和1千克的比较。

师:看看这些物体重约1千克,与刚才重1克的物品比怎么样?(多、大) 请你一手掂1克,一手掂1千克,告诉大家你的感受。(板书:比较轻 比较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掂熟悉的物品,感受10克—40克—70克—250克—500克—1000克,给他们所熟悉的物品贴上质量标签,学生易于接受,并能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在对比掂的过程中渗透“人体天平”的估测方法,同时这些物品将是学生进行估测的参照单位,即便是走出课堂,学生依然能自觉调动参照单位来比较判断物体的重量。此外,1克和1千克物体的形、量、质的对比,使克和千克的观念在对比中得到深化)

4.感受几千克、几十千克

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重量适合用克作单位?哪些适合用千克作单位?

师:大家都认为书包应该用千克作质量单位,那你能估计一下书包大约有几千克呢?(反馈:重点交流选择什么作参照、怎样估测的。然后选体重秤实测检验,并介绍小学生书包合适的重量是根据小学生的体重来计算的,在2~3千克之间比较合适)

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选班中最前排和最后排的学生各一位,进行称重并记录,得出班内学生的体重范围)你想感受一下二三十千克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

5.介绍认识各种秤

师:如果我想知道比我们体重更大的重量,比如一辆载满货物的大卡车,用体重秤还行吗?(介绍地磅,介绍各种不同的秤)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更重的重量,丰富学生的感觉经验,积累更多的参照单位。同时,使学生对称超重物体的方法及更大的质量单位有一种联想,甚至是创造的冲动。使他们认识到为了知道更多物品的重量,人们不断制作不同类型的秤、设定更大的质量单位)

三、回顾梳理,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谁能做做小老师帮我们回忆一下(结合板书回顾)?你觉得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深化

1.独立作业,课本第89页第4、5两题。

当堂校对,对比填克和千克的不同并在第5题后补练习:1000克铁1千克棉花 1500克铁2千克棉花

2.拓展训练:估测、实测身边物品的重量,记录在下表中。

(设计意图:对于单位的选择、大小的比较不会存在太多的争议,独立完成比较合适。为了打破学生的常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干扰,特意添加铁和棉花的对比判断,突出轻重主要取决于重量的多少而非形状和质地。估测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有自觉选择参照单位进行估计的意识)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小学 312071)

上一篇: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 下一篇:“转化”思想应用策略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