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属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社会适应效应分析

时间:2022-10-03 05:24:27

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属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社会适应效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家属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社会适应。方法选择社区122例脑卒中患者家属随进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家属实施常规护理外加护理干预,对照组不采取护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两组进行的心理社会适应效应调查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脑卒中患者家属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分在进行护理干预前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但在进行护理干预后有显著降低。结论脑卒中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家属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心理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38-02

目前,我国大部分脑卒中病人的康复阶段是在社区和家庭中度过,脑卒中在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影响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由于部分地区社区护理网络建设尚未成熟,而脑卒中病人及家属缺乏相关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致使很多脑卒中病人错失了最佳的康复时机[1]。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支持力量,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给予患者更多、更好的社会支持。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工作,提高脑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社会适应效应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本研究通过对122例社区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评估干预前后脑卒中病人家属的心理社会适应效应,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肢体恢复功能的影响,以便提高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家属的支持力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城市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2)无精神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史。共发放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98.4%。入组的124名家属中,男58名,女66名;患者配偶69名,子女61名,大专及以上53名,高中及以下73名;农村39名,城市87名。并将入组家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干预组:干预组除有效治疗和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对照组:对照组只进行有效治疗和常规护理。

1.3调查方法

1.3.1问卷调查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调查家属的心理卫生健康状况,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附加自拟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与患者的关系(配偶或子女)等。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匿名选择,一次性完成。

1.3.2心理问题评分标准 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SCL-90总分〉160,或阳性项目数〉43,或任一因子分〉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1.3.3资料分析 对不同角色、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等资料的脑卒中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前后的SCL-90测评结果与国内成人常模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因子分异常数采用描述性资料百分率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 P

2结果

2.1脑卒中患者家属的自身特质与其心理异常各因子间相关性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患者性别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患者配偶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患者子女;同时女性家属的躯体不适、抑郁分显著高于男性家属;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属人际关系、焦虑分显著高于大专以上家属;农村家属的躯体不适、人际关系、抑郁分显著高于城市患者家属。

2.2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评分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见表2。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各因子分在护理干预前后均高于国内常模,但干预组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脑卒中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自身特质的相关分析

因子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病程

躯体化0.783-0.056-0.0492.765

强迫症状0.062-2.091-0.0512.316

人际关系0.279-2.164-2.5872.304

抑郁2.2412.237-2.7932.363

焦虑2.1873.009-2.6312.783

敌对1.746-1.814-0.0460.059

偏执0.0330.065-0.0920.055

精神症状0.0520.055-0.0610.094

表2 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因子护理干预前患者

家属(n=62)护理干预后患者

家属(n=62)中国常模

(n=1388)

总分145.59±73.16136.59±52.17129.96±38.76

躯体化1.53±0.64*1.44±0.58*1.37±0.48

强迫症状1.84±0.75*1.69±0.75*1.62±0.58

人际关系1.67±0.771.66±0.531.65±0.51

抑郁1.84±0.98*1.62±1.08*1.50±0.59

焦虑1.63±0.77*1.54±0.47*1.39±0.43

敌对1.61±0.741.58±0.611.48±0.56

恐怖1.39±0.731.37±0.591.30±1.02

偏执1.54±0.721.48±0.471.43±0.57

精神症状1.62±0.751.46±0.561.29±0.42

与国内常模比较,*P〈0.01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家属在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护理照顾过程中,其生理、心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至于处在亚健康状态。本研究显示,在护理干预前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表明脑卒中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人。以SCL-90个因子分作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表明家属的心理状况因子与多项社会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患者病情等均和患者的病症相关。患者的家属在照顾患者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不仅可以给予患者精神方面的安慰,而且可以对其他非主要照顾者进行组织和协调[3]。针对患者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社区护理干预能够详细地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取得配合多体贴、理解和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不良情绪,多与患者交流思想,鼓励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一起为患者营造充满关爱,温馨放松的康复环境,从而战胜疾病[4-5]。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保持良好的形象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用亲切美好的语言以及熟练的沟通技巧来消除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探讨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6]。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7-8]。

参考文献

[1] 袁玮,张瑞丽,刘丽华,等,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压力与护理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37

[2] 王宇,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237―238

[3] 李秀娟,封锡玲,郭志明,尚静敏,何清,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3):2981

[4] 苏媚菊,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现代护理,2010,7(13):130

[5] 张燕萍,赵建华,陈雁斌,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B):97

[6] 尹保琴,脑卒中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2010,7(13):130

[7] 郭永清,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研究[J],吉林医学,2009,30(14):1447

[8] 李英丽,任重贤,高井全,康复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影响的研 [J],吉林医学,2008,22(8):2154.

上一篇:一例破伤风支气管异物窒息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