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略

时间:2022-10-03 04:56:30

浅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略

摘 要:创新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社会市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为使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通过分析制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四个方面因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人才 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05-02

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社会市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社会蓬勃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必须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这既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1 制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分析

1.1 创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育实施错位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到底什么是创新教育?我们要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这些观念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教育实施者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出现错位。我们仍然固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式教学方法:理论课堂上,教师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听;实践教学中,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这样出成绩又快又好,但却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我们的教育初衷相悖。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与盲从,主动精神和个性被压抑,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教学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培养“后天”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等后果。创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育实施错位,成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

1.2 教师队伍素质与创新教育的要求错位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教育的核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决定着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很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能够凭借其博学的知识和丰富的科学实践经验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而现今的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很高,具有上述能力的还比较少,他们大部分是刚走出校园的研究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实践经验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能力不足,自我调整更新知识速度缓慢,单凭一两本教材加之数十张一成不变的PPT课件在课堂上完全不能够吸引学生,教师没有创新意识更何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1.3 课程体系设置与创新教育体制错位

现在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过于细化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教学内容相重叠,课程分布不均匀,必修课程多,创新能力培养类课程少,在学分限制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有多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丰富自己,学生因为课业负担重,参加科技活动的时间很少。另外,学校过分看重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能否取得成绩,而忽视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没有广泛吸引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得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空间变得狭小,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

1.4 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目标错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从近几年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来看,企业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尤为重视其动手实践能力,而学习成绩只是作为一项参考。高校现阶段为学生开辟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充分,实践内容浮于表面,延伸性不强,对理论课没有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由于学校资源和管理制度的限制,很难将实验室改革成开放性,学生只能在规定时间、课程设置允许下到实验室做实验。实验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严重不足。实验的目的是在学习别人设计实验的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现在的实验课程机械性的重复过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不足。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往往只为求得准确数据完成实验,并不探究其原理,不问其功能,改造、拓展实验的能力弱,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

2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与途径

2.1 明晰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教育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和目的。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灵感,使他们能从新的角度、按照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即想别人所不敢想的,做别人所不敢做的。所以,大学阶段的创新教育立足点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出什么发明,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在各方面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他们将来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打基础。

2.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创新教育理念

有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要以其渊博的创新理论知识、杰出的创新能力、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丰硕的创新研究成果等所形成的在创新研究方面的个人魅力来吸引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活动。要不断深入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广泛的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地积累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有新思路、新观点、新内容,在学生中会树立起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我转化、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开发出学生自身潜在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凭借个人创新能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3 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创新教育特色

紧密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目标,统筹安排课程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是至关重要的。应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开设与前沿知识动态紧密结合的系列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技信息和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引导作用。另外,交叉学科知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高校应该增加选修课比重,真正建立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平台,使学生依托自身专业,获取综合性创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广泛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4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合理优化学校的资源,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多功能、开放型实验教学大平台。创新实验教学主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所开展的实验项目应该以综合设计、自主创新实验为主,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经过此类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创新能力均可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层次,扩大开放的覆盖面,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积极建设网上虚拟实验室。这样能够实现真实实验环境的虚拟,学生可通过网络,在远程操控实验设备与器件,并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这种网络式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充分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模式。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创新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这个根本点,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来完成,虽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遇到的障碍,与时俱进,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型”教育体制,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创新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坚实的大平台,更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厚重的基础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晓波,陆文,沙玲,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3):14-17.

[2] 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8):93-95.

[3] 薛飞,冯滨鲁,徐平,等.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7-98.

[4] 王丽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54-55.

作者简介:李刚(1968―),男,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副研究员。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方法的初探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