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电视的《一年级》

时间:2022-10-03 04:07:44

人生与电视的《一年级》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趣味盎然的成长故事。七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的一年级新生,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告别父母家庭的悉心呵护,独自在寄宿制小学学习生活。而陪伴他们度过这段最艰难磨合期的,则是两位明星化身的麻辣鲜师。

这是湖南卫视在2014年秋打造的一档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在各大频道争相播出纯明星娱乐真人秀节目的同时,湖南卫视将视线转投向更具社会价值的教育领域。通过一群一年级新生、一系列既搞笑又颇富人生哲理的校园生活故事,从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多方互动中来探讨一年级启蒙教育这个严肃又重要的课题。

作为接档《爸爸去哪儿2》的节目,《一年级》在关注度上或许暂时还无法超越后者。但从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早已超越前者,更被外界评价“真人秀节目向上提升的标志性的作品,人生与电视的‘一年级’”。

“我们要引导华流”

《一年级》播出前的一个星期,节目总导演徐晴还收到了吕焕斌台长提出的修改意见。一档即将播出的节目,不仅没有做好几期储备,反而连一期成片都没有。不仅是徐晴,整个栏目组的人心里都充满忐忑。上下几十号人,很多几乎一周都没回家,在机房里忙得不知天昏地暗,“连喝口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都在赶制首期节目。”

在节目播出前四天的媒体首映礼上看到徐晴,她眼睛红肿,眉头紧皱,窜梭在人群里,拿着对讲机不停和工作人员对接,“那边准备好了吗?还有多久可以开始?陈学冬和宋佳什么时候可以过来?”

后来她承认,她担心收视率。领导举全台之力全力支持配合,还给出了最好的播出时段,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一档完全没有前车之鉴的原创节目,除了陈学冬和宋佳,里面都是没有任何背景和话题的孩子。要打败各大频道购买的国外纯明星节目,徐晴觉得,“压力和困难大得难以想象。”

10月17日晚上十点,《一年级》正式播出。第二天CSM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率排名出来,徐晴总算舒了一口气,“连续两期排名第一,感觉大家的付出值了。”

而截至出稿日,在已播出的六期节目里,有四期的收视率都排名第一。

“但我们没有一天放松过。一期播完,又要马上开始准备下一期。从八月底开播到现在,我们的神经都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拍摄前一天要不停地想,明天拍什么,做什么筹备,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当天搞第二天的内容,第二天搞第三天的内容。我们每天录制到十点,然后开会开到两三点才回家,早上七八点就上班了。周四,基本都是通宵,因为要不停地改不停地修。这么苦的工作,估计整个广电都没人做过,需要很大的耐力、精力和毅力才能扛过来。”

遇到一个栏目组编导,她小声告诉我们,“感觉晴姐这三个月老了好几岁,头发都掉了一大片。”徐晴自己也苦笑,“我这些年吃的苦,还没有这三个月多。”

不过能有这样的成效,能开电视纪实节目的一个先河,徐晴也颇为自豪。“我们的电视文化不能完全被西方和韩国所淹没,我们要引导华流,在一步步的尝试和摸索中走出自己的路。”用原创作品打败了许多国外的成品节目,是徐晴觉得最引以为傲的事。

“打造成长剧的最后一块拼图”

“有人说,人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变形计》,一条就是《一年级》。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这是徐晴在《一年级》录制前发过的一条微博。刚结束了《变形计》第八季录制的徐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立马接手了《一年级》的任务。这两档节目对于她来说,就是在守旧和创新之间的选择。而她毅然决然选择了更富挑战性的后者。

“六月底决定做,八月初就开始动工。我们找学校找老师挑选孩子,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徐晴说,“人搞定了,就是架机位,安装摄像头。100多个摄像头,全国都没有那么多现货,我们都是从三家公司临时租的。这么短时间内,调集那么多资源,提供那么多快速通道,效率无法想象,我敢说,不是湖南卫视一定做不到。这就是我们‘一切为生产让路’理念所体现出的优势。”

《一年级》在创意提出之初,本来对象是中学生,但节目组征求了学校的意见后,发现中学生课业太重,不可能配合录制,而小学一年级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可以填补湖南卫视某部分的空缺。

“纵观湖南卫视这几年的节目类型,幼儿阶段有《爸爸去哪儿》,中学阶段有《变形计》,大学阶段有《花儿与少年》。除小学阶段外,湖南卫视所推出的节目几乎涵盖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而《一年级》就是为补足这一空缺而打造的最后一块拼图。”

匆忙而繁琐的前期准备就绪,接下来的工作更让整个团队感到“崩溃”,整个影像数据大到难以想象,徐晴也在微博里说,“素材量24小时×100台×60天=144000小时=864万分钟。如果使用单机位录制需连续录制6000天,也就是大约16年半才能完成。换算一下,就是12960000000帧图片,如果打印成五寸照片,那么横向连接起来会有648000公里,赤道周长按40000公里算的话,一年级两个月的素材量可以绕地球16.2圈。”

技术投入或许还可以估量,但智力投入绝对是无法估量的。一群85后的年轻人,也不知道熬过多少夜,才将这一堆数字变成了一档优质的节目。尽管辛苦,但作为电视人,作品是最能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东西。“跟打了鸡血一样,不觉得疲惫。事情那么多,都没有空让你去感伤,只能闷着头往前走。在现场的时候,没什么事我会觉得是解决不了的。”

开启直白节目新现象

“这个节目鲜活生动,通过感性的、让人难以一句话说清的细节让人思考和探究,让中国的家长、学校、社会和孩子本身都有一个反观自己的真实的机会。这种‘真人秀’绝不仅仅是娱乐,它受欢迎和认可还来自生动性和严肃性的有机的结合,是‘真人秀’节目向上提升的标志性的作品。”

这是著名学者张颐武对《一年级》的评价,也真正指出了这档节目的意义。从这群“05 后”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不同。不同于《爸爸去哪儿》,《一年级》的孩子们更加接地气,或者说有参考价值,作为成年人,可以通过这些孩子的真实表现,在挖掘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总结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和问题有可能的来源。

“关于孩子和教育,每个人都会有无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作为节目制作者的我们特别想知道答案的,相信大家看完节目也一定会找到答案。”徐晴说。

但对于整个湖南卫视来说,这些都不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一年级》真正最大的意义,是它继《超级女声》、《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现象级节目之后,摸索到的另一个崭新的,有可能再创电视业界“现象”的节目品牌:直白节目。

“在大家一窝蜂做娱乐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转型做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其实娱乐节目的门槛很低,看谁有钱谁能请到大牌谁能买到最好的模式谁就赢了,但这只是饮鸩止渴,不能长久。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最终还是要找到原创之路。”

作为成长教育的一个电视新篇,《一年级》的影响力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根据受众群体和读者需求策划的教育丛书《一年级,我来了》已在酝酿当中,今年年底或将上市。

有人说,湖南卫视命好,做什么火什么。但或许,这都是有基因在的,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钱总会砸完,但是技术不会,创新不会。全娱乐时代,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阵地,坚持自己的态度,才能保持不败之地。”

上一篇: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下一篇:“最不靠谱体检”为何还是有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