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普查分析

时间:2022-10-03 03:20:58

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普查分析

[摘要] 目的 评估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的发生状况,为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对社区内34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同健康人群对照,并调查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状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发生率为12.9%,对照人群为6.7%,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心理同血糖控制水平及并发症发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发生率较高,其同疾病治疗状况相关,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促进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抑郁;并发症;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88-02

糖尿病是我国高发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多需终生治疗,其治疗过程也多延伸到社区及个人自我治疗。有研究显示,长期的慢性疾病能够引起患者的心理变化,如焦虑、抑郁等,并影响患者的预后,为此,我们对社区内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心理状态及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糖尿病治疗状况同身躯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心理之间的相关关系,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南京市鼓楼区长江社区内342名糖尿病患者(社区糖尿病组)及60名健康成年人(社区正常人组)作为调查对象,社区糖尿病组342名糖尿病患者中男164例,女178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7±11.2)岁,病程3~27年,平均(9.2±3.4)年。社区正常人组60名健康人来自社区近期体检者,均无器质性疾病,男27例,女33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46±10.2)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并排除既往诊断为精神类疾病、意识障碍、家庭关系不正常者。

1.2评估及分析方法

接受调查者入组后,采用HRSD评分量表对糖尿病患者及6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抑郁心理评估,HRSD共24项,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由经过训练的两名医师对被评定者进行HRSD联合检查,待检查结束后,累计评分。总分35分表示严重的抑郁症。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记录,计数资料采用[n(%)],数据分析方法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取α

2结果

2.1社区糖尿病组同社区正常人组HRSD评分及抑郁心理发生情况

社区糖尿病组HRSD评分为14.6,社区正常人组评分为6.2,社区糖尿病组HRSD评分高于社区正常人组,社区糖尿病组抑郁心理发生率为12.9%,社区正常人组抑郁心理发生率为6.7%,社区糖尿病组抑郁心理发生率高于社区正常人组。见表1。

2.2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发生相关因素

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发生率同血糖控制水平、有无并发症有关,而同治疗方式及病程无相关关系。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发病人口已经超过4000万。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及自我生活及饮食控制,如果不能合理治疗,可能并发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眼病及周围神经病变,而且饮食的控制及长期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有研究显示,长期的躯体疾病能够引起患者的心理异常,如焦虑、抑郁、恐惧及失落等,并且能够影响患者的预后。患者的心理异常,是患者躯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1]。在本组资料中观察到,社区糖尿病患者的HRSD评分高于正常人群,存在轻度的心理抑郁状态,同时抑郁心理的发生率也高于正常人群,有研究显示[2],患糖尿病的人群抑郁心理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糖尿病患者多数心理处于长期的轻度应激状态,如对严重并发症的担忧及糖尿病可能对身体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被迫行为,使患者具有压迫感,患者一旦确诊以后,生活满意度多明显减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变化[3]。长期服药治疗对患者的生活必然带来影响,患者要时刻注意血糖的控制情况;本组资料观察也显示,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同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呈现相关关系,患者血糖控制不满意时,HRSD评分及抑郁心理的发生机率明显升高,其可能同血糖控制不满意时患者的长期的担忧心理及强制的饮食过度控制等有关,而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相关,患者发生并发症后,生活质量急剧降低,同时并发症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器官系统机能的下降,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如果发生糖尿病足,可能导致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使患者的活动范围及交往范围减小,而必要的社会交往及社会支持是减轻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抑郁心理发生的有效途径。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抑郁心理的发生率较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使患者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研究也显示,合理的干预方式对于患者糖尿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益处,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4]。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及家庭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社区医疗行为中,也要充分重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心理状况,并给予适当的干预,促进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琛. 老年慢性躯体疾患与抑郁心理障碍关系的探讨[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10(26):1338-1339.

[2] Lustman PJ,Clouse RE,Freedland KE,et al. Levels and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 atologyamongdiabeticadults[J]. Semin Clin Neuropsychiatry,1998,3(2):102-114.

[3] 王春雨,钟建庭,万东君,等. 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与心理健康状态动态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2):182-183.

[4] 李英辉,汤仕忠,陈文姬.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和糖代谢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79-1280.

[5] 王薇,曹郑霞. 糖尿病患者的社区预防和心理治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5):78-79.

(收稿日期:2010-01-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骨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