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燃气:春天的故事(上)

时间:2022-10-03 03:07:33

贵州燃气:春天的故事(上)

在我国,“燃气”作为一个产业集群被人们所关注时,应该说是从能源的“饭碗”中“分配”出的一杯“羹”。回顾整个发展历史,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燃气之一――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而现代城市利用燃气的溯源,首都北京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步入,成为全国最大的燃气化城市之一。而对一个相对落后、地处边远的贵州而言,“燃气”的概念最早见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贵阳市为基点,大致经历四个跨世纪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筹划、决策、前期工作阶段(1979年―1989年),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1990年―1993年),第三阶段为投产、运行、发展阶段(1994年―2000年),第四阶段为理性和谐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从一个政府主导下的“指挥部”到一个基本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公司,从一个充满“论争”的“神话”到一个惠泽千家万户的产业集群,从饱受“责难”的磨合到各方倾力关注的项目……贵州燃气产业的每一步脚印每一点成功,都真实地管窥到贵州企业发展、壮大的前进步履,同时也透视了当今产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传统思维到现代思维的递进、从“掠夺性”开发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演进历程。更为精彩的是,当国内众多城市燃气产业大多在受困于亏损而举步维艰之时,贵州燃气却在最边远的西部高原上迎着春天的雨露一路高扬发展的旗帜。原因何在?

殷殷关怀

追述贵州燃气的发展历程,人们难以忘记那曾经远去的往事。

1979年1月10日,一个《关于筹建我市城市煤气意见》的报告由贵阳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向市革委报送了。报告明确地写道:“拟在西站一带,建立一座日产30万立方米,供60万人用量的煤气厂,采用管输送,整个工程投资约需4000万元。”报告还指出:省化工局1972年经中央批准,提资5000万元,在清镇贵化附近建一座年产60万吨炼焦厂,每日有30万立方米的剩余气可资利用。炼焦设备已基本到齐。但贵化离城远,建议在市郊都拉营一带,划地500亩建厂,这样既节约投资,又易于实现。

翻开那已经发黄的历史档案,翻开沧桑岁月下的贵州燃气发展记录,一年又一年的“计划”和“论争”,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静静地流淌,多少人的等待在周而复始中倾洒于一个陌生而又极具挑战性的事业之上。“论争”和“计划”的时间等待了9年,整整9年,《贵阳城市煤气工程项目进展及存在问题》被省计委报送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随即在《信息快报》(1988年第3期)予以刊发出来了。

1988年1月9日,时任省委书记的同志看到《贵阳城市煤气工程项目进展及存在问题》一文后,立即作出了重要批示:“煤气工程要下决心把它搞上去。省、市都要集中点财力支持该工程,同时大胆引进外资和外省资金,切勿错失良机。”

也就是这一天,省委办公厅以“(88)省办函字第4号”文转发了同志1988年1月9日的批示复印件,及时发送到省、市有关单位。接着,贵阳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确定安排资金1000万元,并按照省委的要求,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并把事情办好办出成效。同时。省政府召开各有关部门会议确定,一是要求贵阳市以煤气工程指挥部名义向省政府写个报告,把用款数字提出来,二是征地可先行,三是贵阳气源厂要进人,并明确3月初气源厂开工。

正是有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同志的高度重视,省、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积极抓住当时我国与日本开展项目贷款的时机,通过国家建设部与日本方进行项目贷款谈判。1988年3月30日,项目谈判成功后,建设部马中修处长提议,由于日方代表未能到贵阳,建议贵州在京宴请日方代表一次。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贵阳市市长王寿亭向省委书记汇报后,、省长王朝文都十分高兴,明确王朝文、王寿亭同志赴“远望楼”出席宴会。

经与日方代表进行坦诚、细微的谈判,解决了国外的资金,日本向贵阳煤气项目贷款额度调整为50.25亿日元(合人民币1.3亿元)。其中1988年安排13.74亿日元,1989年安排36.51亿日元。省政府于1988年5月10日召开了“贵阳煤气工程初步设计(扩大)审查会”,会议通过了审查纪要,确定总概算为31847万元(不包括材料价差),其中气源厂23744万元,输配8103万元。5月21日上午,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煤气工程问题,再次强调:煤气工程要在1990年底建成,总投资控制在3.5亿元。

3亿多元的“煤气工程”投资,在那个年代堪称 “天文数字”。但是,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使得一个关涉众多平民百姓的项目终于启动了,也关涉一个新兴产业的“发端”。更为值得彰显的是,这个工程的启动,掀起了一场“能源”时代的“革命”。

机遇与挑战背后

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将万马齐喑的中国带进了万物复苏的春天。然而,中国毕竟太大了,区域间的差距毕竟太远了。一是正当东南沿海已经蓬勃发展的时候,地处内陆的贵州,却是全国财政收入最低的贫困省份;二是在一个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贫困省份,挤出几亿元的资金搞“煤气工程”,许多干部群众将会是什么样的心态?

就在贵阳“煤气工程”启动的年代,贵州每年要调进数亿公斤粮食才能帮助近千万人民填饱肚子。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连年都要从邻省调粮救济贵州,无意中引起了邻省普通群众的误解,开往贵州的粮车上经常会看到写着“有粮也不愿养活贵州懒汉”的字样。面对贵州粮食危机的现实,再加上贵州煤炭“富足”、有“烧不完”的木材的“优越感”,人们不禁疑惑:何以要“浪费”那么多钞票去上马庞大的“煤气工程”?

各种“论争”让一个充满“神话”的“煤气工程”,在经历了9年的“折磨”之后,通过千百次的论证和考察,终于走上了正轨。可是,从利用外资到国家、省的巨额投资,总是有许多人难以理解。面对各种各样的“论争”和“不解”,无论是省委、省政府,还是贵阳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相关的职能部门,都在积极而主动的挑战来自各方的“论争”,以一种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理念,突破当时环境的“窘迫”,用战略的思维和发展的视角,稳步地推进整个工程的实施。虽然没有“深圳速度”那样引人注目,却润物细无声地浸透众多关切整个项目运作人的内心,以此告诉:煤气工程是一项改变能源传统消费观的“开山之举”。

当一个政府主导下的“煤气工程”演变成为“贵阳燃气――贵州燃气……”,从煤气工程指挥部演变为“贵阳燃气公司――贵州燃气集团……”,从煤气到“煤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贵州燃气产业集群的构建,一个从6000万资金滚动发展到资产总值近8亿多元的股份制企业,拥有参股、合股企业13家的大型企业集群,着实勾画了时代的“大书”。目前,贵州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在原贵阳市煤气公司的基础上改制成为产业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是贵州省最大的从事城市燃气输配经营的大型市政公用企业,拥有管道燃气用户30多万户,中低压煤气管网1800公里,年销售煤气达20592万立方米。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人类遇到了发展过剩的威胁,地球已经有的资源和未来可望有的资源都难以支撑无止境的高速发展。正因为煤气为主打的“燃气”注入,让贵阳市每家每户的人居环境观有了质的革新。

用贵州燃气产业构建的见证人之一、贵州燃气集团董事长黄友兴的话说:因为当时的争论比较大,如果不是时任省委书记同志的亲自批示,贵阳煤气工程是难以上马的,更说不上今天的贵州燃气跨越式和谐发展。正是有了锦涛同志的批示,我们近20年来始终坚持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外省资金,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才使“煤气”能够在贵州获得发展的良机。

【专家直击】

冯祖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燃气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性能源,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贵州燃气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贵州燃气集团的理性和谐发展,是认真践行、探索现代企业科学发展道路的结果。如果我们的企业都像燃气产业那样悉心探索自身的发展路径,积极地、主动地应对市场的变数,创新产业构建机制,将会处于一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态势。

【背景链接】

贵州省燃气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0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省使用城市燃气的居民已接近70万户,城镇居民气化率为38.6%,设市城市的气化率已超过50%,但仍低于全国84%的平均水平。

2006年贵州省城市燃气供应量为:焦炉煤气2亿多m3/a(使用城市有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天然气(含矿井气)400万m3/a(主要是赤天化使用,不含工业用气),液化石油气8万t/a(大多为瓶装供应),此外还有一些工业企业使用水煤气等气源。

全省现在城市(城镇)人口400多万人,燃气供应户数达51万户,全省用气人口中煤制气占42.95%,液化石油气占54.38%,天然气占2.67%。

【记者手记】

涂抹在纸片上的文字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们都满含着一种特别的心情和感动走近贵州燃气之时,我们知道,所有的情感与话语,将定格在漫长的文明演进时空。

我们被她的精神和理念感动,被她的远景和探索感动。

快20年了,一个深居贵州的产业蓬勃发展,靠的是她的战略眼光,以及创新与韧劲。

快20年了,一个叫“贵州燃气”的产业告诉:春天的故事包容着一个时代的话语,春天的故事讲述着日新月异的贵州。

每一个字的落笔,每一句话的组合,是感情,是心语,是激动,是震撼,是骨子深处最揪心的声音。

上一篇:青年法学教授汤欣的四个关键词 下一篇: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