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燃气“进行曲”(上)

时间:2022-10-19 05:40:05

编者按

地处祖国西南腹地的贵州,也许是上苍潜意识的赋予和恩赐,让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土壤蕴藏着闪闪发亮的物种――煤炭。正是煤炭的禀赋,贵州各族人民日常生活总是少不了她的“温暖”。可是,当素有“煤海”之称的山西在如火如荼地开发煤炭时,贵州依旧坐在“金山”上忍受贫苦的煎熬。当“大炼钢铁”年代让贵州的青山变成一片片光秃秃的“和尚坡”之时,当煤炭也能够冶炼钢铁的“神话”告诉贵州的大众时,一个提升煤炭利用方式的“煤气”着实叫人们产生了一连串的惊奇和疑问。

于是,一个叫“煤气”的概念开始逐步在贵州发生扩延。从煤气工程筹备处(筹建处)――煤气工程指挥部――贵阳市煤气公司――贵阳燃气公司――贵州燃气集团……贵州能源耗散结构中的“燃气”链从容自如地描绘着贵州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图”;从煤气――煤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从一个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企业到一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公司,从一个以贵阳为初级市场到全省有序扩张并跨越贵州山门的产业,贵州燃气主演了一场贵州企业发展的“大戏”。这,对于贵州的新型工业化战略而言,贵州燃气的成长甚至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兴盛。20年前,燃气仅仅为贵州人茶余饭后的“天方夜谭”,而今成为了拥有资产近8亿元的产业集群。

是否讷于言者,必敏于行?

先哲有言:山不到我面前来,我就到山的面前去。让我们走近贵州燃气,去探究贵州燃气“演奏”的“长歌”。

怎样才能抓住良机?

20年前,当一个充满“论争”的“煤气工程”被列入政府的计划“盘子”时,人们难以忘记:那是一个连温饱都还尚未解决的边远贵州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国家决策层已经把城市燃料事业纳入政府的规划,并且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大量的资金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良,与此同时还积极地引进国外的资金填补国内投资的空缺;挑战是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燃料使用区域贵州而言,政府和众多老百姓在“温饱”界限上又如何认同“煤气”?

回复到1988年的情景,可以说得上是贵州燃气发展的关键时期。

贵阳城市煤气工程项目已有突破性进展,原国务院批准该项目作为第三批日本协力基金贷款项目,现提前安排为第二批使用,核定贷款额度为3300美元(折52亿日元,合人民币1.3亿元),并要求于1988和1989两年全部用完(1988年使用15亿日元,1989年使用37亿日元)。按当时的设计概算,项目总投资为2.7117亿元,其中,除使用外资折合人民币1.3亿元外,需国内配套资金1.4117亿元。

可是,谁又知道运行该项目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个“致命”的“硬伤”,一是需要贵州省自筹的国内配套资金问题,特别是1989年必需安排的1000万元资金,将影响整个工程的涉外问题;二是贵州省计委和贵阳市煤气工程指挥部正在催请国家计委尽快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代设计任务书)还在“守望”。

鉴于这样的机遇和挑战,省政府办公厅在1988年的第三期《信息快报》上及时地报送了“贵阳城市煤气工程项目进展及存在问题”的“信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信息”,让时任省委书记的同志高度重视,并于1988年1月9日作出批示:“煤气工程要下决心把它搞上去。省市都要集中点财力支持该工程,同时要大胆引进外资和外省资金,切勿错失良机。”

因为有了省委、省政府高层的重视和悉心呵护,贵阳煤气工程在尔后的进程中虽然几经波折,终于在6年之后的春天成功“点火”。

当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来临,当贵州的山门逐步向外界敞开,当我国加入WTO的门扉,以“煤气”为主导产品的城市公用事业单位该怎么应对机遇和挑战呢?

贵州燃气的发展变革,真实地缔造了一个产业竞合的“标杆”。

一是在充分利用国家能源战略政策以及计划与市场的拐点上抓住了“良机”,从产业资源配置和市场调节空间创造性地觅寻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了其他许多相同省份难以获得的“恩赐”――政策支持和政府倾力扶助;二是在封闭的区域大胆地引进外资和外省资金,整合了资源配置和资金链;三是因势利导地对接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形势,从单一的“煤气”产品到多元化并进的产业集群跨越,在贵州开启了公用事业单位率先转制的先河,从而进行了理性的扩张。

可以这样说,贵州燃气产业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形成,完全称得上是在机遇和挑战上的把握和创新,是众多类似产业发展低迷的境况下走出一条属于贵州的和谐之路。

从贵阳起锚的“一号”燃气“船”

在我国的能源开发史上,大多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政府积极地鼓励更多的有实力企业投资境外开采石油,积极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当前,从油、气、煤、电及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大能源”和“大安全”的角度看,能源合作大于竞争,在维护国际市场稳定、开发新能源、节能提效以及环保等方面更有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而作为城市生产生活“命脉”的燃气来说,“公用”的特殊性和城市安全性、稳定性,造成了燃气的经营和合作需要政府的“调控”。可是,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总不能闭关自守呀!

当贵阳人于1994年开始一步一步地进入“煤气时代”,人们也许不会知道“煤气”究竟会怎样改变未来的生产生活,更不会去考虑“煤气”之后的现代生活环境时空将是什么。

从一个产业的构建而言,燃气所面临不仅仅是“煤气时代”,而是充满挑战的产业升级和换代,是产品的多元构成和安全、稳定。自从被称为省会城市――贵阳的“一号”亲民工程的煤气开通以来,贵阳煤气公司的“身价”和地位与日俱增,促使贵州燃气市场的一路“飘红”,让许多商家看好。

有关专家指出,燃气产业的利润是微薄的,但燃气市场的前景却是可观的,如果仅仅局限于“煤气”的产品,那将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出局”。同时,因为城市的扩容,因为城市现代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燃气”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鉴于此,贵阳煤气公司从诞生到正式运营,就接受着市场的挑战和考量。

当1993年8月17日成立贵阳煤气公司伊始,到1994年1月24日贵阳市民部分“通气”,由于机制、体制等的原因,企业就在计划与市场、公益与利益的夹缝中挑战“生存极限”。接着,外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罐装”燃气的注入,燃气市场的“三国时代”悄悄崛起。

俗话说得好,独木难成林。林者,生态之谓也。当贵州燃气市场先后出现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鼎立”之时,因为“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老百姓。可是,身为国有的公司,贵阳煤气公司感受的是,要创造自己的“贵州燃气”品牌,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蓝水海军”,就需要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只有在一个产业集群中,才能完成属于自己的品牌“舰队”。于是,贵阳煤气的“贵州燃气”生态链开始重新“清洗”了。

1994年6月30止,累计签订合同户47879户,开通点火27905户;

1995年9月4日,累计协议用户68272户,提前完成了2万户开通任务;

1996年12月20日,开通20071户,累计开通已达81771户……

一年两万多户的递增,让以“煤气”为主导的贵阳煤气公司彰显了“旗舰”风采。但是,市场的局限和未来的远景,让这只“旗舰”的“舵手”总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竞合。

1998年12月25日,著名的上市公司百江投资有限公司与贵阳市煤气公司合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百江西南燃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贵阳煤气公司跨境竞合的开始,也是“贵州燃气”引入外部资本的探索。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设备、用具、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液化石油气管道小区建设管理以及机动车改烧液化气项目的开发,一举改变了贵阳煤气产业扩张的跨越。

从6000万到8亿元的征程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着眼可持续的未来,不得不奉行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即不是单纯依赖某个地区或者国家,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能源品种,而是在世界各地获得来源多样的能源。就贵州而言,贵州燃气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双赢,即贵州与有关能源供应国、地区和公司的共同稳定、繁荣和发展。为此,贵州不能仅为能源而能源,而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通过国家的对国际能源的需求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稳定和国际安全,从而促进本区域内市场的稳定和生态链的和谐。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命运总是垂青那些早作准备的人。而在燃气能源竞争的财团纵横捭阖中,机遇也同样垂青那些早作准备的产业集群。

谁也难以置信,在贵州土生土长的贵阳煤气公司处于高速发展的时候却要提出改制。

谁也不能廓清,贵阳市煤气公司在改制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因为改制“丢掉”“饭碗”。

时间回到千禧年之初,贵阳市煤气的发展进程可以堪称公用事业的运行范式。一是整个公司运营体系逐步创立,市场倾于平稳过渡;二是自身的资源配置比较恰当,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悄然呈现。但是,公司高层的视角却转移到国内外大市场的时空中去了。

截止2002年,贵阳煤气公司从1994年的2万户发展到20多万户,贵阳市场和气源开始出现反差,如果不及时抢占市场的制高点进行改制,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去寻求“良方”,那将是国内众多企业致命的“软肋”。经过8年的发展,贵阳煤气公司供气区域覆盖了贵阳市的七个区,已成为输配能力日供气45万立方米、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的国有中型工业企业。但是,从整个发展历程发现:目前企业正处在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交汇期。作为一个公用事业型的企业,在原有运作模式固有的、制度性内生问题(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之外,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明确。随着政企分开的改革不断深入,同时为了缓解日益激化的公共福利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贵阳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在公共事业运作中的角色定位,将是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煤气公司自身三方共同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于是,在2003年9月,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国有企业转制的政策之后,贵阳煤气公司就积极响应号召,创造了3个月改制成功的“贵州速度”。

改制是痛苦的,是对一个产业集群的生态链进行调适。然而,在贵阳煤气改制成为贵阳燃气有限公司之后,资源与市场的再度重组,给一个典型的现代企业慢慢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2005年的秋天,一个全新的产业旗舰“贵州燃气集团”顺势成立,到今天发展为资产总值近8亿元的股份制企业,贵州燃气见证了贵州新兴产业和谐发展的步履。

上一篇:何方洋:为人生开辟一方海洋 下一篇:高起点创新 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