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2-10-03 03:06:16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特点分析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因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转变为现实形态,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世界观 特点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P369从此,中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实践,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也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可以指导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而且可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就非常注重研究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他在批判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得出,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实践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赋予了科学的内涵。人们对实践的认识由来已久,近代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论述过实践,但他们坚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把实践看做是意识的产物。例如,康德认为实践是人力自主的道德活动。费希特把实践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整个人类理性。黑格尔在总结前人关于实践的思想后,认为实践是一种能动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实践是在人类的意志精神范围内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费尔巴哈开辟了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来研究实践范畴的历史,但他把实践仅仅限定在日常饮食起居的狭小范围内,甚至把实践简单定义为犹太人的经商活动,从而限制了对实践的科学认识。只有马克思在实践方面的认识是科学性的认识,他把人纳入了实践的范畴,得出生产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他科学定义了实践的内容,认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会发生相互作用。在对实践的科学认识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人的实践性本质——人们在生活中,尤其在生产中怎样表现自己,这决定了人们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人。[2]P25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方面,它打破了资产阶级学者鼓吹的基督精神,即人是由上帝创造的这种虚假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解放了人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探索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是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并不是精神和意志创造了历史,这也就促进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社会实践才是社会意识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打破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传统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体现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中

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的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就会同生产力相矛盾,到一定程度,上层建筑就会爆发变革。[3]P82-83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实践形式。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要生活,而为了生活,就需要满足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为人们只有满足了自身的物质生活,才能进行其他的历史活动。[2]P32

关于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曾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要实行,但是即使是无产阶级也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财富的极大丰富,无产阶级也会仅仅作为一个过渡社会,最终社会历史会发展到没有阶级的社会。[4]P332-333恩格斯对阶级斗争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在《家庭、私有者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人类社会在分工的促使下,由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氏族社会被国家取代了,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分裂为阶级时而产生的,随着阶级的灭亡,国家也不可避免地灭亡。而资产阶级学者历来掩盖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而抽象地谈论“组织”和“分配”等,以此来掩盖阶级对立,从而得出剥削合理和永恒的结论。正是因为阶级斗争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资产阶级也必将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中灭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生产出将要运用这些武器的无产阶级,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出现了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阶级“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②P108。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科学的态度,在把握世界客观规律和本质的前提下,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提供理论指导,他们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P53。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虽然它指出了未来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发展道路,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社会马上就会建立,而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深信不疑,但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道路长期性也有足够认识,在生产力决定作用和阶级斗争的直接作用下,无产阶级的解放和资产阶级的灭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在于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出现和发展,为无产阶级探寻自身的解放创造了思想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活动和思想中,而人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既是“局中人”,又是“剧作者”,这就根除了以往资产阶级学者或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少数杰出人物,或者是天命、上帝、绝对精神决定的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①P478历史是社会中的人自己创造活动的结果,而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人民群众的存在就是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第一存在性,没有人民群众,也就没有历史发展。人民群众首先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中的语言、文字的出现,歌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文化,并在生产实践中传承着文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当人民群众的某种自发或者自觉的需要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时,也就意味着人们再也不能忍受某种旧的生产关系时,变革社会的力量就产生了,这时,人民群众就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上一篇: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统领制图课程教学 下一篇:对中高职文化基础课衔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