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大有可为

时间:2022-10-03 01:56:10

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大有可为

朝鲁吐镇地处通辽市科左后旗西北部,总土地面积200万亩,辖20个行政村61个自然屯,总人口1.8万,其中蒙古族占绝大部分,耕地面积17万亩,饲养大小畜8万头(只),其中黄牛5.4万头,年产粮食1.2亿斤。2010年人均收入4668元,是典型的农牧结合类型区。

为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解决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近年来,我镇在科左后旗旗委、旗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政策的引导下,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生态立镇,养殖富民”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来抓,全力推进“六双”工作,即推进双禁(禁垦、禁牧)、双退(退耕、退牧)、双还(还林、还草)、双高(高出栏、高繁殖)、双提(提质、提效)、双赢(生态、经济)工作,努力实现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由自然放牧向禁牧舍饲转变,由分散经营向小规模大群体转变。2008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草20万亩,围封禁牧40万亩,休牧40万亩,建设人工草场2万亩。饲草料贮存突破7.5亿斤;黄牛头数稳定在5.4万头,年出栏育肥牛2万头以上,年冷配黄牛1.8万头。

全面推行禁牧舍饲

我镇属坨沼地区,沙丘和荒漠面积比例大,现有草牧场面积100万亩,多为荒漠化草场,草畜矛盾一度成为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为遏制草牧场沙化、退化,有效解决草畜矛盾,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双赢,我镇坚决实行禁牧政策,鼓励群众舍饲养畜,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明确了工作责任。认真落实旗政府《关于在全旗范围内推行禁牧和季节性禁牧的规定》,在禁牧工作中,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由“管畜”到管人,明确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禁牧执法大队大队长承担主要管护责任。镇政府与嘎查村签订禁牧责任状,落实责任主体,明确了村支部书记为禁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禁牧政策执行不力或监督不到位的,视情况分别给予责任人警告、通报批评、免除行政职务等处分,做到教育与处罚并重,以禁促养。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通过去外地参观考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等形式,统一乡村两级干部的思想,进而采取镇村两级干部包户宣传的方式,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讲舍饲禁牧的政策法规,并具体指导群众做好秸秆转化和贮备,帮助群众实现草畜平衡,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自去年9月开始,开展会签全镇农牧民实施禁牧公约活动,既得到农牧民的普遍认同,又对实施禁牧工作提供了法治依据。目前,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意识到掠夺式草原畜牧业已经走到尽头,要想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必须走舍饲精养之路,从而由被动禁牧转为主动实行禁牧舍饲。2010年全镇禁牧时间达到半年,有17个自然村实现了全年禁牧。2010年10月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对2011年全年禁牧作出部署。三是强化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镇党委、政府组建了禁牧大队,对滥牧行为进行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和打击。四是帮助群众解决饲草料问题,保证禁牧工作顺利开展。去年秋季,我镇针对农牧业受旱灾影响的实际,组织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参加的黄贮工作现场会,组织广大群众抢抓时机,开展秸秆收割和青黄贮贮备工作,提高秸秆转化率,为禁牧的落实奠定了基础。2009年,全镇共贮备青黄贮6亿斤,干草1.5亿斤。我们还采取干部包户方式,深入调查摸底,逐户了解饲草料准备情况,对饲草料短缺的户,通过采取提供饲草料信息,帮助搞好微贮,引导农牧民压缩牲畜头数、实行精养等措施,帮助群众解决了饲草料不足问题,确保了禁牧工作顺利开展。

大力推广适用技术

禁牧舍饲、生态建设,不但不能影响农牧民增收,还要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因而,我镇努力推广适用技术,大力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育肥牛模式和母犊分离、犊牛育肥等先进技术,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提高农牧民的养殖业收入。一是认真抓好养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全面普及育肥牛饲养技术,引导深度育肥及犊牛直线育肥,努力探索肉牛生产规模化养殖模式,积极与大市场进行对接。二是进一步普及母犊分离饲养技术,让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到母犊分离是高出栏最有效的保障,是提高养牛效益最大化的现实途径,是实现舍饲养牛简便而有效的手段。全镇实施母犊分离后,适龄母牛繁殖率较过去提高了15%,部分重点村的繁殖率突破80%。三是进一步抓好以秸秆转化利用为核心的糖化、盐化、微贮等适用技术的普及,让广大养畜户普遍掌握秸秆转化利用技术,有效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抓好精饲料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广配方饲料,着力提高舍饲养畜的技术含量。四是紧紧抓住上级优惠政策,增强发展活力。2010年,旗政府出台牧业补贴政策,对无富户每购进一头能繁母牛补贴1000元,对养牛户每建设一座容量5万斤的青贮窖池补贴1000元。我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农牧民积极购进能繁母牛,仅2010年,全镇322户无富户新购进母牛626头,新建5万斤以上青贮窖池323座。

努力提高畜牧业质量

一是进一步加强防疫体系建设。以口蹄病等重点传染病防疫为重点,加强对镇、村两级动物防疫队伍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确保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防疫密度达到了100%。二是认真抓好良种改良工作。我镇在2009年确定实施的划片固定颗粒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品种布局规划的监控,加强配种员技能培训,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杜绝劣质冻精颗粒的输入,切实提高冷配实效。三是注重加强养牛协会建设,不断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养牛大户和养殖小区为主,将千家万户的农牧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地联结起来,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牵线,为养牛户架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镇共组建养牛协会20家,拥有会员1500人,辐射带动农牧户4000户。镇里育肥牛协会组织各村育肥牛协会,在全镇逐步签订公牛犊统一入槽、统一育肥、统一出栏的协议,当年产的8000头公牛犊全部入槽。

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

我们坚持以草定畜,引导更多畜牧户适当压缩饲养头数,政府出台文件按户核定草牧场载畜量,为适度规模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着力做好退耕还草文章,形成饲养规模适度、饲养效益突出的经营格局。加大对引草入田、为养而种、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宣传,给百姓算经济账,让百姓真正懂得种植专用青贮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效益高,自觉地多种秸秆和饲草,在增加生态效益的同时,更多储备饲草料。2010年,全镇共建设饲草料基地1.5万亩;全镇有

1000亩以上引草入田示范村10个,引草入田示范户120户。全镇专用青贮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现已完成青黄贮、羊草、秸秆储备10亿斤。我们采取积极争取整村推进和产业化项目资金、鼓励农牧民自筹、协调金融部门养殖贷款等综合措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了棚舍、窖池建设,进一步改善了饲养条件。全镇投入养牛贷款超过1000万元。2010年,全镇共建设棚舍358座共4100平方米,窖池517座共1.551万立方米,使全镇棚舍累计达到2500座共32.5万平方米,窖池累计达到3100座共93520立方米。几年来,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镇出现了生态好转、牲畜规模适度、效益不断增加的良好局面。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五点启示

一要建立健全禁牧工作的激励机制。禁牧工作具有保护和发展双重作用,它不仅能够保护生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是发展现代集约化高效畜牧业的必然选择,是坨沼地区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现实途径。实施禁牧,不能仅靠政府,还应结合正面激励机制的方法,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使农牧民自觉走符合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抓好饲草料这一禁牧工作的核心问题,饲草料基地建设是农牧结合区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以草定畜是禁牧工作的基础,引草入田、秸秆转化是禁牧工作的主线。抓好这几个关键问题,就会使生态畜牧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是让农牧民增收,这既是禁牧工作的出发点,又是禁牧工作的落脚点。舍饲养牛技术的普及,可以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效益,是保障农牧民禁牧后增收的可行办法,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增收办法。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舍饲禁牧工作的关键。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乡镇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先决条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普及适用技术,都需要政府的组织推动。没有政府的有效服务,不可能有农村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五是国家政策扶持是实施舍饲禁牧工作的有力保障。常年禁牧对农牧户畜牧业生产成本影响最为显著。一是农牧民需要购买大量养殖机械,建设围栏、畜棚等设施,固定资产的投入明显增加;二是舍饲圈养饲料费用的增加。只有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降低农牧民因禁牧政策带来的畜牧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减轻农牧民的经济压力,协助农牧民提高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才能够顺利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生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春风化雨桃李润天道酬勤硕果丰 下一篇:文明花开正灿烂草原遍野溢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