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仲裁协议主体低龄化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03 01:20:44

电子仲裁协议主体低龄化问题探讨

在传统仲裁协议签定过程中,由于双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对方的年龄或民事行为能力等有认知。而在匿名或身份虚拟化、数字化的网络空间进行交易时,当事人往往无从获知对方的真实身份、实际年龄以及精神状况,而只是通过敲击键盘、点击鼠标搜索对方的资料或同对方进行信息互动获取其身份信息,从而使人无从判定对方是否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交易者所能获取的身份信息是已从传统的形象信息转化过来的抽象的数字信息,这为很多人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隐匿其真实身份以参与网上交易提供了机会,尤其是未成年人参与的网上交易也很普遍。为此,如何保障网络仲裁协议的效力,就有必要加以研究.本文认为:

首先,应在电子商务领域建立电子身份登记制度和认证制度。鉴于身份信息对电子商务的进行和电子仲裁协议、仲裁条款的订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在电子商务领域建立电子身份登记制度和认证制度。对网上交易者的身份进行登记,并由第三方对该身份的真实性进行认证,可以弥补网络身份虚拟化所带来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实等问题,减少由于交易一方缺乏行为能力致使合同无效等情况的发生。

其次,放宽电子仲裁协议当事人行为能力的要求。

如前所述,当事人一般须达到法定的成年年龄且心智发育健全才具有行为能力,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则不具有或具有有限的行为能力。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易中,当事人一方往往仅凭直观感觉就能判断相对方是否成年或精神正常。例如,一般人都能轻易将一个不满10岁的儿童与一个20岁的年轻人区别开来,也能较容易地分辨出对方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但这种判断在网络仲裁协议签定中却难以实现。而随着网络主体低年龄化的趋势,笔者认为,确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网络仲裁协议中的主体资格是必须的。

所谓限制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部分独立地,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台湾的王泽鉴教授认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能独立完成的行为包括理发、购买零食、学生购买文具用品、少女购买脂粉等,自不待言;就现代社会生活而言,它尚应包括看电影、适当玩玩电动玩具、儿童乐园坐云霄飞车等在内。 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的活动范围也已经从现实物理空间扩展到网络空间,其所能独立完成的行为,也应随之扩展到与其年龄相应的网络行为。因此,在前三种情形下,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其能力范围内签订的电子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并承认附属于该电子合同的仲裁协议的效力。因为,法律赋予仲裁协议独立性的目的在于避免其因为主合同的不成立、无效、终止、解除等情况而无效,是促使其有效,而非限制其效力。如果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其能力范围内订立的主合同有效,而仲裁协议、仲裁条款却无效,这恰恰违背了独立性原则的初衷;使简单的交易变得复杂,增加了纠纷产生的可能性,也不符合电子商务快速、便捷、安全的要求;而且由于未成年人所能独立订立的民事合同标的额一般比较小,通过诉讼方式解决这些争议往往得不偿失,一律否定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的效力,并不利于解决这些争议。

笔者认为,确立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目的,就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交易秩序以及保护未成年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认定行为能力有瑕疵的当事人签订的电子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时,应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来作慎重的分析和权衡,不可简单处理、一概而论。既不能过于强调网络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夸大行为能力制度与这种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彻底否定行为能力制度对于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可适用性;也不宜无视网络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尤其不能偏离支持和鼓励仲裁发展的基本精神,轻易否定行为能力缺陷者签订的电子仲裁协议的效力。如果有关合同或仲裁协议均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一律认定为无效,那么,必然会使从事电子商务的风险大大增加,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此,有学者认为可区分不同情形对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电子仲裁协议的效力作不同的处理和认定, 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若限制行为能力人与网络商家所签订的载有仲裁条款的电子商务合同,对于该限制行为能力人而言属于纯获利益的合同,或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则该合同有效,其中的仲裁条款也有效,对该限制行为能力人产生约束力。

第二,即使网络商家事后得知与之签订电子商务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但若合同得到了该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人的追认,则合同仍为有效,其中的仲裁条款亦为有效。

第三,网络商家还可以催告与之签订电子商务合同的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人在一定期间内予以追认,若该法定人如期对合同进行了追认,则该合同有效,其中的仲裁条款亦有效。

第四,在与之签订电子商务合同的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人对合同作出追认之前,善意的网络商家可以撤销合同,从而使其损失或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此种情况下,由于合同中所包含的仲裁条款的一方当事人系限制行为能力人,仲裁条款因而无效。

对于最后一种情形下的电子商务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笔者认为不宜简单作一概无效的处理,而应给双方当事人一个重新协商选择的机会。即若网络商家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人能就仲裁事项协商一致,则仲裁条款有效,反之则无效。另外,还应考虑到电子商务合同的特殊性,即很多电子商务合同订立之时就是履行之时,例如拆封授权合同中的软件下载,这使得网络商家根本不存在行使合同撤销权的机会。况且,根据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主合同无效、失效甚至不存在,并不影响仲裁条款的效力。因此,即使网络商家撤销电子商务合同,其中的仲裁条款也并不随之被撤销或被认定为无效,而仍应给网络商家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人重新协商选择的机会。如果双方达成仲裁合意,因电子商务合同撤销产生的争议便可通过仲裁来解决。

然而,认可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仲裁条款、仲裁协议的效力,并不是说该仲裁条款、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受其它限制,该协议如果存在欺诈、胁迫,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等使合同无效的情况,仍然属于无效合同。

而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言,其订立的电子仲裁协议应认定为无效。 因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由他的法定人其进行民事活动。

上一篇:浅析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 下一篇:一种基于身份认证的数字签名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