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三年级作文训练技巧

时间:2022-10-02 11:55:55

浅谈小学三年级作文训练技巧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中年级”。学生要开始进入系统的作文学习,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年级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看图说话,写话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很朦胧的。在这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和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尤为重要。但是枯燥的作文方法训练,孩子既没有兴趣,老师讲起来也没有新意,很是乏味。况且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仅凭一两节作文课,就能突飞猛进的。所以如何写好作文,功夫还要下在平时。多进行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小片段的写作,让孩子们留心观察,使作文课有东西可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小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多观察,要有顺序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渗透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比如说:1.听写学过的词语和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或句子仿写另外一件事物,这样可以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说话、写话打基础。2.进行写话句式练习。例如:“太阳升起来。 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 写两句话,一句话写一个动作,然后把两句话连起来说。“太阳升起来后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动作的变化;还可以写景物的变化。两句话写出景物的两种变化。然后合起来说,写成一句话。“池塘里的荷花开放了,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张开了笑脸。”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学会如何组织语言,把话写长了,也生动了,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然后,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从景到人等等。把观察到的事物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记观察日记。从简单的单幅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开始,循序渐进地观察有序的图片,写出情节。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一件什么事物。再细看画面,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地点;细看人物的穿戴和身材,想一想人物的身份,年龄和职业;细看人物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干的;细看人物的表情,想一想人物的感情。然后想一想整幅图画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文结合,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这个过程中要抓好看、说、写三个环节。

二、重视片断,常常训练

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往往是观察了、做了也可能是“无话可说”,甚至“无材可写”,仅仅靠教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因此,应重视片断练习,帮助学生选择写话的材料,把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具体。所以如何写好作文,功夫还要下在平时。多进行一些小练笔。

在学习《沙滩上的童话》时,我鼓励学生讲一讲文中“勇士打败魔王”的童话,孩子们都兴趣缺缺。一个人不愿意讲,那么何不大家一起来讲。一个同学先来开头“森林的城堡里,住着一个可怕的魔王……”,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这个魔王凶狠且丑陋……”孩子们一下子兴趣高涨,你一句,我一句,使故事越来越精彩。在讲到很多勇士都来到城堡,想要救公主时,班里一个从来没有主动举过手的孩子站起来说“可是,他们进去了却再也没有出来。”多好的句子啊,把魔王的可怕说的多么生动!直到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依依不舍,还要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我又在“续写狐假虎威”中,运用了大家一起编故事的方法,结果当天的小练笔,孩子们写的都非常精彩,连平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写得语言流畅,用词恰当。

还可以锻炼学生不说关键词进行描写,学到《群众也在淋雨》这课,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来突出的举止优雅,关心群众的优秀品质。如何让学生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突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不单单是一句“我很高兴”就交代了心情。我就让学生来玩一个游戏,“描写一个人很高兴,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但不能出现‘高兴’这两个字”。孩子们一听说玩游戏都兴趣高涨,每个人都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一个孩子说“我激动地一蹦三尺高。”另一个孩子说“我觉得阳光明媚,小鸟的歌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动听过。”等等。把孩子们的话,总结起来,合理的排好顺序,就是一篇非常好的人物描写作文。

三、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天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比如做实验,咨询别人,在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碰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上一篇: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下一篇:浅析防雷检测与雷击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