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

时间:2022-10-02 11:13:41

浅析提高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

摘要: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不足,使得幼儿对于美的事物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缺少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薄弱。为此,我们结合《指南》精神和大班幼儿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入手:欣赏的内容契合幼儿实际;欣赏的方法要灵活多变: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视觉感受、用肢体语言表现视觉感受、用比较法欣赏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作为教师既要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欣赏,更要注重幼儿自主的感知、想象与感受。鼓励幼儿用语言、身体动作、表情的方式表达,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知。

关键词:大班 美术欣赏 灵活多变 感知

《指南解读》艺术领域指出: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但是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缺少独立的、丰富的想象力,不敢大胆下笔,不能畅快地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幼儿依赖于教师的指导,画面呆板单一,缺乏童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不足,使得幼儿对于美的事物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缺少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薄弱,没有好的作品的熏陶与启发,幼儿的想象自然贫乏。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在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意识,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结合《指南》精神和大班幼儿实际情况,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欣赏的内容契合幼儿实际

首先要选择能够激发儿童的内心感受,培养丰富想像的艺术魅力的作品。如毕加素的《梦》、《哭泣的女人》、《坐在红色沙发上的女人》等。内容应呈现多种创作形式。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不同表现形式,使用的不同媒介和技巧,以及他们迥然不同的创作思路,提供了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条件,开拓了儿童的视野,训练了儿童的艺术敏感性。同时课程的内容要具有广泛的领域和前瞻性。即要;要选择在艺术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并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和建筑作品为孩子们欣赏的内容。

二、欣赏的方法要灵活多变

(1)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视觉感受

语言是幼儿描述作品印象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以欣赏毕加素的《哭泣的女人》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个人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了这幅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画家是用什么线条来表现这种感觉的?”“这种线条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在语言描述阶段,教师要耐心倾听儿童的讲述,让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当儿童描述不清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启迪,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充分想像,并进一步陈述清楚。

(2).用肢体语言表现视觉感受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发现,情绪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示,更喜欢模仿他人的动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模仿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姿势。如欣赏毕加索的《梦》为例,就可让幼儿模仿人物柔软、放松的动作,人物神情和姿态,教师可以对儿童的动作加以模仿,再现,以激发幼儿用肢体表现的乐趣,以体会作品传递给人的快乐、舒服、轻松的感觉。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及传达的舒适感时,引导幼儿一步步接近美术本身的语言。

(3)、用比较法欣赏美术作品

比较法是大班幼儿认识客体的主要方法。如在欣赏脸谱的时候我们运用具体直观的观察比较法,将脸谱呈现给幼儿,以脸谱精致、绚丽、独特的装饰风格来吸引孩子。引导幼儿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等观察,并进行横向比较。最终得出脸谱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但都很有规律的结论。

为了让幼儿感知毕加素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我们让幼儿欣赏毕加素的4张肖像作品,通过分析比较,对毕加素作品的线条、色彩有了较细致的感受,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让幼儿体会到画面人物的共同性,即作品中的脸是正面人和侧面人结合起来画出来的,线条基本都是曲线和圆滑线,给人的感受都是舒服、快乐、高兴、自由、温柔、温暖等感觉。

教学设计中运用了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以对话法进行欣赏,这与课题研究中预设的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方法是一致的,活动中注重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式谈话,为了让幼儿有充分表达的机会,我们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参加活动的人数一般在15人左右。在欣赏活动中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艺术术语,抓住幼儿有价值的对话提升幼儿的审美经验,每次欣赏完大师的作品都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幼儿自由表达对作品的理解的空间与时间 。

三、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欣赏优秀作品后,还可让幼儿进行再创作,从优秀作品中获得启迪,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作品进行延伸、拓展。如幼儿在欣赏了毕加索的作品后,对线条、形状、色彩有了初步的了解,很想模仿大师的作品,他们在卡纸上大胆着色,色彩大都鲜艳、明快,形象夸张、有趣,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象。体现了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美术欣赏不同于其他活动中的感知。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各个外在形式的特征,如形状、色彩等要素及其完整形象的把握。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欣赏,更要注重幼儿自主的感知、想象与感受。鼓励幼儿用语言、身体动作、表情的方式表达,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新纲要,2002.

2、《美术欣赏》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3、艺术欣赏概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

5http:///sogou?query=%CB%EF%BA%A3%BE%EA%B5%C4%B2%A9%BF%CD&pid=A8KFZ-6.0&iv=6.2.0.

上一篇:在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发现”VS“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