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公式》的教学技巧

时间:2022-10-02 09:33:25

《乘法公式》的教学技巧

乘法公式》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一章中第2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新课标对此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要求学生能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意识、发展符号感应是《乘法公式》教学的重点。

数学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深切体会:每到学习《乘法公式》应用时总是问题一大堆。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不会判断一个算式是否符合公式,二是计算过程中常常弄错符号。因此,这两点实际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在教学中是通过如下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平方差公式

在教学《平方差公式》一节时,为了弄清公式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这样去观察:(a+h)(a-b)=a2-b2,左边两个因式都是两项的多项式,其中分别有一项完全相同,也就是a,有一项互为相反数,+h、-b,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一项的平方减去了互为相反数的一项的平方,按照这种思路识记后学生在做题时立竿见影地显现出了优势。如(a-b)(-a-b),这类题如果提出负号再解,学生在提负号的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同时也不容易判断这样的题也是符合《平方差公式》条件的,可是,用现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判断出一b项是完全相同的项,相当于分式中的a,而a、-a项是互为相反数的项,相当于公式中的b,这样,学生套用公式很快地就能把题做出来,得b2-a2。可喜的是,就连那些学困生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在拓展应用时,利用《平方差公式》做三项乘三项的多项式训练,学生完成得也很好,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动地发现规律,就会减少学生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使教学更有效,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二、完全平方公式

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平方公式》是两个公式,学生容易记混,在涉及符号的变化时学生更是一筹莫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探索出带符号运算的方法,把两个公式变成了一个公式。我是这样做的:

观察两个公式,(a+b)2=a2+b2+2ab(a-b)2=a2+b2-2ab,如果公式左边括号内的运算看成是省略“+”的和的形式,第一个算式就是a与b的和,第二个算式就是a与b的和,按法则“两个数的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计算,结果自然就会有积的2倍项为正、负两种情况,即:a×b的2倍为2ab,aX(-b)的2倍为-2 ab。用此思路解题,如:(-a-b)2按以往做法为(-a-b)2=[-(a+b)]=2(a+h)2=a2+b2+2 ab,其中提出“-”环节学生很容易出错。现在看成a与b的和的平方,学生就可以直接运算,(-a-b)2=(-a)2+(-b)2+2(-a)(-b)=a2+b2+2 ab,熟练以后中间一步可以省略,这样学生觉得容易多了,通过练习看,学生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上,准确率较过去教学方法大大提高。

研读课标发现,课标中指出《完全平方公式》时只写了一个公式(a+b)2=a2+2ab+b2,所以“两数和的平方”才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根本,教材中设计“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两个公式,是从方便学生识记的角度出发的,学到最终还是要化繁为简、合二为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多探索、多积累、多总结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得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上一篇:学会分享,走好与人交流的第一步 下一篇:邵唯晏:80后的“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