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素的世界政府观

时间:2022-10-02 08:43:00

浅析罗素的世界政府观

【摘要】罗素主张通过世界政府的成立来永久结束战争,其世界政府观经历了萌芽、开始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其形成的原因在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罗素个人和平实践和其信奉自由主义的结果。罗素的世界政府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它依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理想色彩,其代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政府观。

【关键词】罗素 世界政府 永久和平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与和平主义者,为世界和平的实现,他曾殚精竭虑,不懈奋斗。而在其和平理论的构建中,世界政府曾是罗素反复论证的重要主题之一。但是,至今学界尚无人进行系统论证,通过分析罗素的世界政府观的演变和产生原因,可以加深对罗素的世界政府观的认识。

罗素的世界政府观的演变历程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罗素就把世界政府的成立作为世界永久和平实现的重要途径,当然从一战至1930年之前,罗素只是倡议成立享有军事权的世界政府,但是他并未找到实现的手段和方式,其不过处于萌芽状态。罗素指出,由于欧洲各国心存恐惧,因此也先后卷入一战,而治愈恐惧的方法在于组建一个拥有军事权的和平同盟机构。①罗素还主张其要掌握世界陆海军。②

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结束,罗素的世界政府观开始形成。一战的经历使罗素认识到拒服兵役的局限性,所以罗素认为如果又发生世界大战,他会更加支持世界政府的成立。③罗素提出世界政府应享有军事、经济和文化权。民族军队仅限于使用旧式武器而空战则成为世界政府独享特权。飞机和化学工业也必须归世界政府管理。而土地、原材料也应由世界政府掌控并平均分配给各民族使用,为此有必要建立一支强制实施这一方案的军队。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为公海域,废除保护关税,任何港口必须向任何船只开放。商品在全世界自由流通。在文化方面,要消除种族仇恨,废除对学生的身体惩罚和恫吓;废除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世界政府颁行的教科书讲授历史。④而罗素还主张,这个世界政府应由英美为首、排除德日苏在内的国家构成。⑤

而到1942年,随着德日法西斯侵略进一步扩大,出于再次维护传统西方文明的需要,由于敌视德日法西斯主义国家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罗素主张成立一个英美为首的排除德日法西斯和苏联在内的掌握世界绝对军事实力的世界政府。1942年1月12日,罗素致桥梁专家伊利・卡伯特森信函称:他把建立世界政府看作“目前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首先,他支持世界政府拥有绝对军事实力;其次,他反对世界军队永久固定数量或仅存在50年时间的说法,转而提出应以25年为限。最后,他主张应以英美合作为中心建立世界政府,而中国和法国也允许加入。当然,对于意大利,罗素也不反对加入。总体而论,此一阶段,罗素的世界政府蓝图有了较具体的宏观框架,但也可以看出,其可操作性依然不强。

从二战结束至1970年,罗素的世界政府观进入成熟阶段。二战结束后初期,受西方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罗素提议应建立一个美国领导的、排除苏联在内的世界政府。罗素希望通过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一场对苏联的核战争来建立。⑥

随着美苏等国核军备竞赛日益升级,出于人类很可能走向集体毁灭的危险考虑,所以从1953年始,罗素超越西方意识形态,不再敌视苏联,而是转向倡议成立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政府。而且罗素构建的世界政府权力日益扩大,可操作性增强。罗素称,世界政府可通过国际协定或借助国际集团的方式掌控军事权。⑦为削减国家军队,其世界政府应由具有相等权利的八个附属联邦组成;各国军队降低至维持国内秩序的水平,国际军队控制军事武器。⑧罗素还强调,世界政府除享有军事权外,还应享有立法和司法权。世界政府具有履行和修改条约权,应有民族仲裁和强制执行权,当然它不应干涉各国制定移民法。⑨而要实现上述权力,罗素又强调,各国必须减少互相猜忌,然后由中立国拟定一份公正属实的报告并告知各国政府。⑩

随着美苏冷战格局的大体形成,罗素继续构建更加可行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世界政府。罗素指出,首先应对联合国进行改革,允许各国尤其中国加入,其否决权最好取消;其次,世界政府划分为附属联邦的原则是人口相等和均有自治权;第三,各国应废除狂热主义和改变教育观念。而在教育观念的改变中,各国历史应使用外国人所写的课本。除了数学外,其他任何学科都可以教授。教育可设计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不同集团的合作竞争三个领域。最后,罗素指出:在美苏双方暂时休战期,调解委员会应从8人发展到12人;实行普遍裁军;对于台湾、朝鲜和老挝的领土处理,罗素指望双方通过谈判和由中立国来解决;而海牙法庭应有民族法庭类似的权威,应有处理犯人的国际刑法。总之,尽管在罗素的晚年岁月,他的世界政府观具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该方案始终未能被世界各国政府所接受。

罗素主张世界政府观的因由

它是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的结果。近代以来,英国率先走在其他资本主义列强前列,成为日不落帝国。而自19世纪晚期以后,英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由此导致罗素的内心焦虑和紧张,为维护英国利益,罗素反对英国政府继续推行战争政策,而主张成立世界政府来发挥英国在世界事务的主导作用。前文提及二战期间罗素曾倡导成立一个英美为首的世界政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它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的产物。在罗素所处的时代,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战在毁坏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使罗素常年生活在恐惧和梦魇的噩梦之中,这一切令罗素非常痛苦。罗素称,“作为一个热爱文明的人,向野蛮的倒退使我惊骇。作为一个早失父母亲情的人,对青年人的大屠杀使我心痛。”所以罗素要去竭力反对战争。尤其当西方文明受到法西斯主义严重威胁之时,罗素更是发出了强烈抗议。当然,在罗素看来,不仅法西斯主义是异端文化,而且社会主义也是异端文化。这样,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罗素坚决反对和清除的首要目标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1953年之后,由于美苏等国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日益升级,罗素逐渐意识到未来核大战很可能导致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所以,罗素转而呼吁更加可行的世界政府,把其作为维护西方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最好途径。

它是罗素个人和平实践的结果。一战期间,罗素参加了反兵役联谊会,但最终失败,因此,这促使罗素不得不认真思考通向世界和平的更有效途径。正如罗素所言“如果有一个国际机构并且拥有唯一合法的武装,我就准备甚至全副武装去支持它”。所以自此之后,罗素就加快了构建世界政府。尤其二战后,由于罗素误认为一场核大战即将来临,他更是要把世界政府的成立作为防止世界大战,通向永久和平的必经之路。

它是罗素信奉自由主义的结果。罗素出身于英国的自由贵族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自由主义思想。而在罗素的求学期间,他还深受约翰・穆勒的影响,穆勒主张个人拥有较大的自由,反对政府和社会过于干涉个人生活。而这对于阅读过穆勒的许多著作的罗素来说,不可能不深受其影响,而这也就成为罗素后来一直主张要构建一个世界政府的思想根源。

对罗素世界政府观的评价

总之,罗素始终把世界政府的成立作为世界永久和平实现的重要途径,而且随着世界战争和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其世界政府方案也日趋成熟和系统化。但是,罗素的世界政府方案依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理想化色彩,因为它违背了国家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主要演员的历史事实。不但罗素时代如此,就是时至今日,尽管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日趋成为世界发展趋势,但是国家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主要演员的身份依然没有改变。所以,罗素的世界政府思考无疑大大超越了历史时空,其深刻打上了罗素作为一个西方自由知识贵族的个人悲剧烙印。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应该向罗素学习,因为他为世界永久和平的实现提供了一种范式,其爱好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必将永载史册。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科部】

【注释】

①⑤Russell, Betrand: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Bertrand Russell, Volume 1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p39-46, p404-405.

②Russell, Betrand: Justice in War-time, Chicago and London: Court Publishing, 1916, p40-59.

③[英]伯特兰・罗素:《罗素自传》(第2卷),陈启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4~315页,第4~5页,第314~315页。

④Russell,Bertrand:Which Way to Peace, London: Michael Joseph LTD, 1936, p172-189, p142.

Russell, Bertrand:The Collected Papers of Bertrand Russell, Volume 21.London: Rouledge, 2008, p189-197.

⑥Russell,Bertrand: The Selected Letters of Bertrand Russell: the Public Years, 1914-1970,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p410.

⑦⑧⑨⑩Russell, Bertrand: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Bertrand Russell, Volume 2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10-13, p55-61, p34-37, p57-61.

Russell, Bertrand.:Common Sense and Nuclear Warfa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p65-84.

Russell, Bertrand.:Has Man a Futu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1, p127-134.

责编/张蕾

上一篇:建立在责任及权利基础上的中国慈善文化 下一篇:区域水灾史中的制度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