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02 05:18:57

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探讨

【摘 要】学生社团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将社团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大框架中,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与成长的重要阵地。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按照“四四四”社团建设模式,进行了社团建设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56-03

【作者简介】欧阳志梅,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管理。穆欣,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信息系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孙琳,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基础部书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社团建设。

一、“四四四”社团建设运行模式创新

(一)四种社团类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将学生社团归纳为四个类型,即人文素养类社团、职业技能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强身健体类社团。

1.人文素养类社团:主要由学校横向德育团队负责管理。其目标是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培养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提高仪表风度和性情修养,最终落实到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如宜墨汉学社、百草园文学社,着力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提升学生人文品位;校园吉他社、合唱社,意在唤起学生对美的认知与体验。

2.职业技能类社团:主要由学校纵向德育团队负责管理。其目标是通过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同一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学校开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类社团。如布丁导游社、墨兮动漫社、光伏发电社等,通过社团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志愿服务类社团:由学校团委和系部团总支实施管理。其目标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广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机电工程系的星火・曙光分队、信息工程系的星火・星海分队、旅游系的星火・向阳分队、基础部的星火・扬帆分队、财经艺术系的星火・火影分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在校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影响。

4.强身健体类社团: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管理。其目标是锻炼学生健康强壮的体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将过于旺盛的精力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释放。如体育舞蹈社、空竹社、轮滑社等。

(二)四类管理形式,适应职校办学特点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社团灵活采用不同的管理形式,使得这些社团在运行过程中既符合学校校情,又符合这些社团的发展规律。

1.工作室制管理形式。一些具备工作室条件的专业技能类社团,由工作室负责人牵头,组建工作室师资团队,招募工作室成员。这些社团立足工作流程,帮助学生实现“企业化转型”。负责人相当于企业老总,教师团队相当于项目工程师,学生相当于企业员工,活动过程就是项目开发。

2.现代学徒制管理形式。一些专业技能类社团由实训项目社团负责人牵头,由专业教学团队担任指导教师,对某个专业学生的某一个专项技能提供训练指导,通过这样的社团活动来强化学生专项技能。

3.兴趣小组式管理形式。学校人文素养类和强身健体类社团,由社团负责人牵头,带领教师团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或兴趣小组,通过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修养。

4.联合体式管理形式。学校的志愿服务类社团,由各个系部分别组建分社团,联合形成学校的总社团。这样的社团既可以由分社团独立开展活动,又随时可以整合起来联合开展活动。

(三)四个紧密结合,促进社团内涵发展

1.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力行”为校训,通过“三好(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五S(整洁、安全、节约、技能、素养)”教育目标的追求来进行学生三维素养(公民素养、能力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力建设“力行”校园文化。而社团正是“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活跃的有生力量。志愿服务类社团及人文素养类社团,以“奉献、传承、感悟、审美”为关键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品格,社团成为“三好”教育的“助推器”。职业技能类社团全面引入企业文化,实行企业式管理。学生开展活动时,从安全习惯到文明行为再到规范操作,全过程都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进行。社团成为“五S”教育的“强化剂”。

2.与推进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职业学校培养质量的提高与课程改革的深化关系密切。职业技能类社团旨在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加“高、精、尖”的技术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也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工作室制的社团是按照“自主合作学习―虚拟项目实施―项目成果展示―争取真实项目―真实项目实施―成功案例积累”的路线进行的,其最终走向就是“公司式运作”,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完全实施订单培养。社团不是课堂,没有十分严格的授课计划限制,教师们能大胆尝试自己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技能类社团活动立足于课堂教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奠定基础,而社团中课程改革的成功尝试,也将反哺到课堂教学之中,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社团成为课改的“试验田”。

3.与校本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很多其他类型的社团也进行着校本课程的建设。宜墨汉学社,从汉族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构建汉学社的课程体系。学校礼仪社则从仪表礼仪、言谈礼仪、行走礼仪、待人礼仪等方面,构建了学生校园礼仪的规范化校本教材。随着社团活动渐进而有序地进行,师生们积累了丰富而详实的课程素材,将课程素材加以整理,进而形成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又反过来促进社团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性。社团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孵化场”。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过程,就是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化的过程。学校通过志愿服务类社团深入社区、街道、乡村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其最终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技能社团的企业参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企业、感知职业,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铺平道路。社团成为学生联系社会的“引桥”。

二、“四四四”社团建设模式管理途径

(一)形成立体管理结构是社团建设的前提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有组建社团的热情,但通常并不具备很强的社团建设与管理能力,经常出现开头轰轰烈烈,中途稀稀拉拉,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加上职业学校社团种类多,有文学社、诗社、合唱团等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也有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这些不同种类的社团管理要求不一样,甚至负责管理的部门也不一样,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锣”的现象,活动时间、场地、人员冲突不断,秩序比较混乱。

镇江高职校对社团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尽管其管理涉及所有系部和绝大多数部门,但学校形成了立体的社团管理结构,从而奠定了社团管理良性发展的基础。学校组成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处室和系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的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社团工作进行指导、研究、协调和检查。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学工团委牵头、校系同步运行、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工作组织体系。每个部门在其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学工团委负责总体牵头协调社团建设,教学部门将社团活动时间列入学校总课表,信息化建设部门负责社团专题网站建设与协助维护,保卫部门负责社团活动期间的安全管理,后勤部门负责全校社团活动的场地安排,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社团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的供应与调配,各系部的德育团队负责绝大多数社团活动组织与运行的管理。

(二)配套管理制度建设是社团运行的保证

为了保证学校社团活动正常、有效开展,领导小组先后逐步审核通过了《社团管理制度》《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社团指导教师业务培训制度》,为社团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为了促进社团规范化建设,学校还制定了《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格社团、品牌社团考核认定办法》,规定:学校每学期对各个社团活动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五有”(开学有计划、活动有记录、过程有管理、成果有展示、期末有总结)社团认定为合格。被认定合格的社团,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对不合格社团责令整改,视具体情况对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扣减或取消。对“七有”(开学有计划、活动有记录、过程有管理、成果有展示、期末有总结、对学校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在社会上有良好影响)社团,学校将评定其为校级“品牌社团”,适当给予指导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活动经费向“品牌社团”倾斜。这样一来,激发了各个社团争先争优的积极性,也使品牌社团在校内更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社团展示平台是社团管理的抓手

1.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社团人之家。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建成了“社团人之家”网络管理平台,学校的所有社团都在上面建有独立的模块,每个社团都定期上传社团活动记录以及图片、视频资料。一方面,社团通过网站资料上传来展示自己的建设成果和师生风采,另一方面,平台也为相关部门进行社团活动情况检查提供了方便。

2.校园社团展示活动――学校社团节。学校开展学生社团节活动,按照不同的社团类型和特点,分别开展“社团作品义卖秀”“社团广场秀”“社团舞台秀”“社团竞赛秀”和“社团设计秀”系列展示活动,为广大社团搭建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学生们在各类“秀”中展示自己得到的锻炼与成长,学校也对社团节展示活动中各个社团的参与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检查考核。

三、“四四四”社团建设模式实践成效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和锻炼了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行为素质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有用人才。学校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五年获得全省总分第一名;学校星火志愿服务社团长期坚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社团;九点工作室社团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评选特等奖;学校体育舞蹈社团在全国体育舞蹈邀请赛和江苏省第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均获总分第一,夺得金奖。

社团是学校育人的新阵地,在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可以产生强大的助推力量。只要学校对社团建设的重要性有充足认识,建立适合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好配套的管理与激励措施,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就一定能实现学校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怡安,任飞帆.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J].教育纵横,2010(8).

[2]徐婧.初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4(30).

[3]张瑾琳.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3(33).

[4]杨红红.关于职业学校学生社团积极作用的几点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1).

[5]谢正宇.中学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以石家庄裕华区中学调查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2).

上一篇:职业学校“管理代替教育”的现状评析 下一篇:中职语文教学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