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院长模式”的可行性

时间:2022-08-29 12:50:49

“茆院长模式”的可行性

“茆院长”的故事很精彩,参与这次讨论的校长们的观点也很精彩,多数校长都在为茆院长“点赞”。我从未做过校长,所以产生了一种被管理式的好奇:领导们都说茆院长模式很好,那么你们在自己的学校能够施行吗?

茆院长模式的教育学意义自不必再说,校长们已经讨论了很多,但人们很少仅仅因为一件事有意义就去做,要模仿甚至复制一种模式,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首先,茆院长模式是否解决了当前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我走访过很多学校,发现学校系统内部存在多样性,每所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都不相同,有的学校处于生源危机之中,有的学校处于资金危机之中,有的学校苦于教育改革无法推进,有的学校苦于政府对学校的服务能力不满意……茆院长模式当然解决不了以上的这些问题,所以我以一个未做过校长的普通教师的身份推测:能够真正模仿茆院长模式的校长不会很多。但需要提请校长们注意的是,许多校长十分在意自己的法人身份,把自己视为企业的经理人,其实校长不仅要管理自己的员工,还要管理非员工的学生,他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校的管理者。茆院长故事的实质内涵就在于提醒人们应该还原校长的教育者身份,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从事人的教育,后者主要进行事的管理,所以如果把茆院长的行为理解成一种管理创新,那要么是茆院长做得还不十分到位,要么是我们矮化了茆院长模式。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每个院校长都应挤出时间去平等接触学生,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盯着获奖或被处罚学生的名单。

其次,信息手段提供了技术便利,是不是作为教育者的校长能通过这种手段亲近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到茆院长有一个观点:如今的学生都有双面性,一面是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真话,一面是在网络上尽情吐槽。原来茆院长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来与学生交流不仅是因为其时空上的方便,更是因为学生在虚拟世界会说真话。这大概是这个时代教师与校长们不得已的选择,但教育者做此选择却是错误的。有人将今天的中国定义成现代犬儒主义国家,即中国人普遍“说一套做一套”,而中国教育就是培养这种普遍性分裂人格的最强大的机器。中国的教育者迟早有一天要去真正面对如何培养现代公民的重大课题,今天的教育者应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我始终相信,信息技术手段不是教育者手中最好的武器,要知道,信息技术产生之前的几千年里,人们就已经用传统的面对面的方法,成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正气、有担当、敢作为的人。

最后,茆院长模式有风险吗?从管理角度来说,茆院长实施的是扁平化的管理改革――跳过所有管理层级,校长直接与服务对象产生联系。这种方式是对科层制的最大挑战,可能会引起职能部门的反弹,一个可能的变化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职能部门掌握了应对校长和学生的方法后,校长开始唱独角戏,职能部门会等问题上门而不是主动解决问题。反观那些实施了扁平化管理的企业,它们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扁平化管理的机制,如项目制小组等,这样就用一套新机制取代旧机制,保证企业的活力。茆院长模式要想真正生根,同样不仅要破除科层制弊端,也要建立起新的产生活力的机制。

像茆院长这样的院校长在中国其实很多,我自己就碰到过好几位,只可惜他们的做法只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要么一个人孤独地坚守,要么是人走政息。我们今天为“茆院长们”点赞,也指出其中的若干问题,是希望这些做法能够形成合流,能够彻底改变中国教育“非人”的面孔。

(江苏理工学院 臧志军)

(本期“问题讨论”得到江苏省第三届职教领军人才校长班成员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上一篇:教育机智让错误成为学生发展的契机 下一篇:“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网络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