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跑得快

时间:2022-10-02 04:40:10

【编者按】:本期是一个大拼盘,但不是杂烩,而是“群英会”。在平台上有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因为与专题不符,较长时间内不能组刊,所以我们在一段时间之后,总会做一期这样的“群英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本期选择的6篇设计虽然在题材上百花齐放,但是他们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整个学习过程总会有一条主线连接;他们能够遵循学习的规律,让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递进过程;他们能够关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设计出精彩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突破。同时向大家展示出如何通过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多个方面的目标达成。

学习目标的定位:

以精细化动作的传习,帮助学生个体动作优化,从而形成以技术动作为主线,让学生在互助的学习场景中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选择站立式起跑作为本次课的教材,源于其承载了“个体动作速度决定跑的快慢——起跑中主动快速蹬摆的技术”这个教学内容。通过构建从静止到运动状态的运动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主动发力是动作速度的关键,即“主动的蹬摆”为学习重点。如何观察并发现学生是否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作速度是快是慢、运用何种手段刺激学生主动的蹬摆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是处理教材的关键所在。

学生分析:

水平三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游戏中接触过站立式起跑,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对于该动作更多的是基本姿势和大关节动作的经验,多数人在该动作的精细化程度上缺少全面的认知及系统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水平三(11-12岁)是精细化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的认知与运动感知能力、力量与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精细化学习基础。因此,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干预,有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快速提升。该年段学生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们抓住每一个体育游戏与竞赛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快速的起动与移位是参与游戏的基础能力之一。在此前提下,本课教学内容从理论层面上具备了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

本课秉承整体设计的思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游戏方法为基础,以迁移法和游戏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合作练习为主要学习手段,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凸显“动作速度”的传习:从用身体写汉字作为准备活动,到提出问题“人与汽车同时启动谁的速度快”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快“从报数中提出快偏头、快报数、快还原(其本身也是队列活动的基本要求)”;借用学生熟悉的“抓手指”“踩脚尖”等游戏来展现人体动作速度、反应速度的快,让学生建立“快”的身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基本部分首先进行的是定时跑,是为了建立一个自身速度参照系统,为最终的学习过程性评价提供参照。在教学中,将前面的“抓手指”等游戏方法迁移到蹬摆快速这一主要内容教学中:“两人一组,一人准备启动,一人拍打其后腿(后手臂);再到三人一组,一人准备起跑另外两人分别准备拍其上臂与小腿”形成知识和学习方式的迁移。游戏“黄河长江”依旧凸显出本次课的主线“快速反应和动作速度”,将它作为一种趣味的练习手段进行巩固学习的内容。这样,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围绕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的运动场景,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始终保持在合作性的游戏化学习场景中,较好地保持了学习兴趣。

上一篇:小棋盘里的万千演绎 下一篇:“我是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