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2 02:58:13

女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章通过对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女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研究生就业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业困境日益成为研究生培养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女研究生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其就业形势则显得更加严峻。

一、女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原因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虽然根据就业部门的数据显示,女研究生就业整体状况还不算差,签约率也都很高。但从最终签约岗位、薪金待遇、就业过程难易程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来看,很难达到女研究生的心理预期,甚至相差甚远,女研究生就业困境主要体现在其就业过程不顺利和就业满意度低。造成这一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歧视与年龄劣势

由于公认的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不同,社会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的角色定位,用人单位考虑经济成本和工作连续性等原因,女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了相对男研究生更多的性别歧视。

虽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但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表示“只限男生”,或虽未明确提出却在聘用条件上采用双层标准对女生提出苛刻要求的单位比比皆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4个女性被调查者就有1个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且学历越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以笔者带辅导员的研究生为例,很多女生都遭遇过不止一次仅仅因性别而被拒绝的经历。用人单位与学院联系要求推荐人才时都会附带声明只要男生或最好是男生。甚至学院推荐的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很高的女研究生也因性别原因被一票否决。

另外,女研究生毕业时年龄通常在24岁以上,婚育问题是工作后不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婚假、产假对工作连续性的影响;女性在生育期间工资和福利的支出;婚育之后,因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对女性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分散,甚至男女退休年龄的不同等都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女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所在学校与专业影响

由于学校排名、学科优势、培养质量等原因重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高于普通院校和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相比,普通院校存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不甚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力量不足、导师的遴选标准低,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平等现象。又因其生源多以社会生源、跨专业报考、同等学力考生为主,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少,培养的研究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相对较低,这类高校女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就更加困难。

在所学专业方面,各专业就业率也很不平衡。文科女生就业普遍不如理工科女生。2010年复旦大学针对文科女研究生就业难情况调研显示,49%的被调查者认为文科女研究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对就业领域的定位偏差

从就业领域看,女研究生的就业面比较窄,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这些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工作稳定,薪水和福利待遇比较好,工作环境好压力不大,符合女研究生心理定位。女研究生一般不愿选择劳动强度大,工作不稳定,责任重压力大的私人、乡镇企业和中小学等单位。这与女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更讲求实惠,讲待遇,功利因素比较重有关。但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如此众多的女研究生将目标指向类似岗位,与这些领域岗位已经日趋饱和的现实相比,势必导致绝大多数的女研究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对自身素质的把握不准

许多女研究生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自主学习模式,不常与导师沟通,没有学习目标,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没有深入研究和宏观把握,对学科的重点、难点认识不清,面对用人单位的专业考核时无所适从。

一些跨专业报考,本科院校或专业不理想的女研究生不考虑自身实际,认为考上重点院校或优势专业就一劳永逸,在上研期间没有掌握所在学科的特点,并未达到重点院校学生的素质。但在就业时却很看重自己重点院校或优势专业的身份,就业理想与实际偏差太大,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无法就业。

(五)对家庭事业的两难抉择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最大贡献是”做高素质的母亲,以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并期望现代女性认同”母亲角色”。一搬希望事业家庭兼顾的女研究生很容易对她的职业抱负进行自我限制,职业定位不会太高,就业范围选择集中在稳定性较高的岗位。社会对“女强人”的负面态度使颠覆传统性别角色的女研究生也很难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一些有职业抱负的女性很难达到事业成功又家庭幸福的标准。另外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为与配偶或结婚对象在同一城市而牺牲自己等,工作和家庭的两难选择,导致女研究生的就业选择范围狭窄, 地域限制严重,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困难加剧。

二、女研究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社会与自身应共同应对

(一)国家和社会应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

要改变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需要社会加大对法律原则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优秀女性的力度,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消除文化思想领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应积极宣传和树立女研究生新的家庭社会形象。

(二)在法律层面,应消除就业歧视,打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

我国目前的法律虽然赋予女性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却没有相应的救济办法,惩罚措施等法规细则支撑,缺乏实际操作性。不仅要完善就业法规,更要疏通投诉渠道,不仅对就业歧视行为规定惩罚措施,更要加强执法力度,让女研究生真正投诉有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合法补偿,将女性生育保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由政府补贴、社会保险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另外,在某些性别要求不明显的领域高学历女性达到一定比例时,可以考虑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西部和偏远地区是否可以出台政策,通过本地考试安排工作稳定性的事业编制单位来吸引女研究生就业。

(三)学校层面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重点都在本科生上,对研究生就业更多的是给予政策说明、就业信息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帮助。各高校应从研究生入校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帮助女研究生充分认识自身情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合理设置未来职业;及时更新用人单位人才要求,在就业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提高女性择业心理健康水平和择业竞争性。

另外,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成熟经验,在各高校建立和完善“见习机制”, 毕业生通过在用人机构一段较长时间的见习实践, 即可以了解和熟悉自己目标行业的职业规范,积累工作经验,又可以通过实习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缺点,明确自身就业目标和对该种工作的适应和胜任情况,有助于及时修正自我定位和心理预期,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女研究生个人

女研究生首先应改变自身不合理的择业定位。我国目前就业市场工作流动性很强,想找“相对稳定差不多的工作”,或“一步到位的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女研究生应设置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在专业,地域,工资等方面不要设置过高的硬性门槛,要获得更大的主动性和空间,就要将自己的就业、择业过程变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模式。要先就业在择业

在校期间应注意自身积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预先规划好自己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且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创造自身更多的就业资源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通过个各种方式扩大知识面和交际能力,以加强对各类岗位的适应性。并要善于利用各类平台或载体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准、工作能力和其他强项。要学习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在毕业学年要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学习与找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优配置,避免在毕业前夕因为时间精力过于分散而错过择业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 崔艳.高校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商贸, 2012年29期.

[3] 许艳丽.透过性别的棱镜看女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

[4] 吴秀霞.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6).

作者简介:辛妮(1976-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探究 下一篇:大学生篮板球控制能力培养若干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