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研究

时间:2022-10-02 02:53:49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研究

摘要:笔者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了由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函数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并以HAIG企业为例,依据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客观评价了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度耦合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本研究能够为正确评价和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推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1209)。

作者简介:陈恒(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跨国公司管理研究;徐睿姝(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及国际化经营研究;付振通(1987-),男,山东平度人,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101-06收稿日期:2013-03-13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分析(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Leonard-Barton(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和组织价值观的统一体。魏江等(199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为实现企业创新战略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耦合构成的系统整体功能。陈劲等(2003)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有效激活、整合、创造和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白俊红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各个子过程能力有效协同而表现出的一项综合能力。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贯穿于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分析、研究开发、产品商品化等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并为企业创新战略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的一系列综合特性与能力的集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创新能力构成(林筠 等,2011)。其中,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构成(刘辉群 等,2007);技术合作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则包括企业间技术合作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Chuang(2004)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创造、存储、传递和应用知识资源,将知识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整合并优化配置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蒋天颖等(2012)将知识管理能力界定为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行为、整合组织内外部各种知识的能力。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知识管理能力本质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协调与利用能力,体现在组织各项知识管理行为中,目标是增强组织竞争力。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由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资产合作能力等要素构成。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成立的基本前提是耦合各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通过耦合作用导致自身属性以及系统合体属性发生被缩小或放大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知识管理能力通过优化企业知识库与知识网络,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知识支持与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又为知识管理能力提供知识反哺,通过知识创造产生知识增量,补充企业知识库、拓展知识网络,促进知识创造、流动、扩散和应用等。二者的协调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1.耦合器

基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系统耦合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类似于电路耦合中的公共阻抗这样的“耦合器”(刘希宋 等,200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关系成立的“耦合器”为企业的知识资源,表现形式为企业知识库。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为基础,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与利用,激发技术创新潜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以知识作为基本管理对象,通过数据库、知识地图、知识管理平台等技术工具与管理手段的运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与管理流程,通过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转移、流动、扩散与增值,推动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均以知识作为根本要素,通过企业知识库建立互动耦合关系。

2.耦合关系作用过程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分析,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论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还是合作技术创新,都需要建立起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结与网络,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其他资源的交流。这种基于网络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基于知识网络的互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明显。

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取内外部知识资源,而知识获取则以企业知识网络为基本传递途径。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传递、整合、分享、积累和应用知识。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影响着知识网络的完备性、通畅性以及企业所处的网络位置,决定着知识网络运作、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必然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获取与传递,进而促进或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知识库与知识网络,创造有利于知识流动、学习与创新的环境。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创新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影响并制约着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步伐,使知识的价值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体现,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管理活动,从而有利于新的知识管理理念、技术和知识的引进;同时,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自主创新活动伴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技术或知识的“内生性增长”以及技术合作创新活动中知识的“外生性增长”来增加组织知识存量,并通过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途径,使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经验与技术诀窍得以传递、流动和扩散,形成新的知识库和知识网络,优化企业知识资源配置,对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产生正反馈作用,推动企业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及知识资产合作能力的提高。

3.耦合目标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获取既依赖于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条件,又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其共同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会使企业挖掘和提炼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法、诀窍、工具、设计方案等,这些技术创新产出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转移、扩散与集成,形成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优势。知识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对知识资源、知识流程、知识学习、知识合作与创新的系统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外部知识内部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散知识体系化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环境中的新知识,推动企业内部知识的消化、吸收、共享、集成与创新,增加企业知识存量,完善企业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的高效流动与有效供给。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不断产出的非标准化的知识,经过知识管理流程后转化为标准化知识,并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反哺。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螺旋提升,形成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在知识、知识网络以及知识流等要素的共同引导和驱动下,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协同与放大效应,不仅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自我价值创造与价值增长,并且共同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决定、引导和驱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根本变量为系统的序参量,而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协同发展程度即耦合协调度构成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变的机理。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程度定义为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它的大小反映二者耦合关系的作用强度和对耦合系统的贡献程度。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耦合关系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量表,如表1所示。

(二)耦合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郝生宾等(2009)的研究,依据前文耦合关系分析,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包括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3个步骤。

1.功效函数构建

功效函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对耦合系统有序发展的功效贡献程度的大小。设变量wi(i=1,2,…,m)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相互耦合形成耦合系统的序参量,w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j=1,2,…,n)个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系统的贡献大小, y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的值。Cij和Dij分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系统稳定状态时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功效系数计算公式如(1)、(2)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以HAIG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HAIG是以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及部件、铝镁合金铸造和模具等为核心产品的高科技装备制造业企业,它走出了一条由修理、仿制、改型到自主设计研发的自主创新道路,技术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我国航空工业支柱企业之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HAIG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模式,建设航空产品研发知识库,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因此,本文选取HAIG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既有利于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利于通过标杆企业评价,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与启示。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制作李克特(Likert scale)1~5分制调查量表,1~5分依次表示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我们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向HAIG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问卷有效率为89.17%。

(二)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知,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序参量值均超过0.5,说明二者对系统耦合的贡献程度均较高,但目前与技术创新能力相比,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通过对评价指标贡献度的分析可知,决定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的主要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0.5)依次为产学研合作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上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知识基础设施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其中,产学研合作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上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等都大于0.6,表明HAIG企业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大量的经费、人员及设施设备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技术改造,并通过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有效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互动耦合。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的贡献度不明显,表明HAIG企业虽然加强了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知识网络建设滞后,尚未形成有效的组织知识学习机制、共享合作机制和知识获取、存储、转移、消化及应用流程。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对耦合系统的功效贡献仅为0.4801,表明HAIG企业知识资产合作能力明显较弱,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以及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作用相对其他能力不明显。为了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互动,HAIG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体系,推动知识流动与创新应用,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融合,实现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根据耦合度函数,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度Cm=0.4963。参照判别标准,Cm落在区间(0.3,0.7)内,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等耦合状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的作用、知识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凸显和发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匹配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将计算得出的w1、w2值及其权重α1、α2带入公式F=α1w1+α2w2,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综合调和指数值为0.5836。根据耦合协调度函数Z=Cm×F,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度Z=0.5382。参照判别标准,Z数值落在区间(0.4,0.6)内,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序参量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耦合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还不够明显。因此,HAIG企业应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实施方案,从战略层面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协调发展,形成协调耦合效应,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束语

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双方的耦合关系评价模型,并使用调研数据对已构建的耦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使耦合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正确评价和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由于数据的难获得性和时滞性,本文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已构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评价。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选取多行业内的企业为对象,对已构建的耦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结果加以比较。

参考文献: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等.200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3):108-114.

陈劲,宋建元. 2003.解读研发:企业研发模式精要・实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郝生宾,于渤,吴伟伟. 2009.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251-255.

蒋天颖,雷剑.2012.学习导向、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J\].科研管理(3):56-64.

林筠,刘伟,李随成. 2011.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1):35-44.

刘辉群,白玲. 2007.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1):101-106.

刘希宋,张长涛,张倩.2006.知识管理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耦合机理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魏江,寒午.199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6):13-17.

徐玉莲,王玉冬,林艳.2011.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116-122.

CHUANG Shuhui.2004.A 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7(3): 459-465.

LEONARD-BARTON D. 1992. 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 : a paradox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S1): 111-125.

(编校:沈育)

上一篇: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人力资本黄金律值水平估算及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