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银行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研究

时间:2022-10-02 02:06:12

基于我国银行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研究

摘 要:我国在已经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我国银行信贷行为依然没有效率,同时企业得不到需要的资金贷款,形成这种矛盾最根本的原因是基于我国银行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方式没有有效建立,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字:银行;信贷行为;信用传导效率

在我国的金融活动中,常常出现银行信贷行为没有效率,企业无法得到需要的贷款的矛盾。这种矛盾极大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从这种矛盾的根本进行研究。

一、信贷行为与信用传导效率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其它企业等要加大自己在市场中竞争的力量,就需要添置设备、配置人力、加大宣传效果等,这些经营行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目前处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货币流通的渠道目前不够丰富,各家企业需要融资最主要的渠道还是需要向银行贷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银行并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发放贷款。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国有企业负债太多,银行出于风险的思考不愿意给国有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还贷能力不足,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还款时索性用拖、赖、逃的形式拒绝还贷;银行贷出的货款不能及时回收,就没有足够的能力贷出大量的货款。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到,银行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给予贷款,最终是因为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方式和建立有效的信贷行为与信用传导效率评估方法,导致出现银行不肯轻易贷款,企业无款可贷的情况。只有建立一套能体现出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的方法才能解决目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贷款矛盾。

二、建立银行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的前提

1.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自从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体系改革,为了更好的为需要的企业发放贷款,使银行的贷款能满足企业货币流通的需要,我国银行将各家企业根据资产的情况、还贷的情况、经营的情况划分等级,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提供贷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国银行划分等级的标准不够科学、对企业评估的能力不够全面、控制贷款的能力不够完善,使银行发放的贷款依然出现还贷难的问题。银行为了降低发放贷款的风险,愿意将贷款发放给固定资产充足的大型企业而不愿意提供贷款给中小企业,这使很多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要增强货币流通的活力、要让每家企业都有机会得到经营需要的贷款,银行必须重新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以便有效的对企业还贷能力进行评估。

2.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目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为银行发放贷款后,企业不必将经营状况提供给银行知道,这使贷款与还贷之间的行为成为一段沟通的真空。如果银行不能知道企业的经营情况,就无法对贷款有效的控制。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贷款就会造成银行巨大的经济损失。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结果是无法将资金提供给具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因此,要建立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就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它要求企业必须定期将经营的状况提供给银行相关部门知道。

3.加强信贷的管理。由于我国旧有体制的原因,我国银行在信贷方面的管理还非常薄弱,以至于银行向谁发放贷款、发放多少贷款由极少数人说了算。极少数人手中握有发放贷款的权力而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就会形成的现象。如果银行信贷的行为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而不是由信用体系决定,就会导致信贷行为的不公正,一些没有还贷能力的企业通过不正当的行为能源源不断获得贷款,而真正有贷款需要的企业却因为得不到贷款无法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如果信贷的管理系统不完善,那么信用传导效率建立的成果也会形成虚设。

三、银行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的指标建立

银行要对企业进行信贷行为,就需要对针对企业要求的贷款进行有效的评估,而企业也需要知道自己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贷款。银行对企业的评估、企业建立的信用即是信用的传导,而这套评估的标准就要能体现出信用传导的效率,它们是信用传导的关键。根据目前银行信贷的情况和企业需要贷款的情况,可以建立以下的信用传导效率的指标:

1.固定资产指标。固定资产是决定企业是否具有还贷能力的关键,银行在评估企业是否具有还贷能力时,需要将固定资产作为一个指标,该指标决定银行提供贷款给企业的风险。在建立固定资产指标时,不应当把固定资产指标当作一个硬性的标准,而是要将固定资产与企业需要提供的贷款的比例作一个动态评估,通过动态的评估才能真正确定贷款发放的风险。

2.贷款数额评估。贷款数额评估也是决定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企业扩大自己经营范围时,会需要不同数额的资金,因此,银行对贷款数额评估时也不能以硬性指标的方式进行评估,而要根据企业固定资金、经营状况、经营的风险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估。通过动态的评估才能知道贷款发放的风险。

3.还贷信用评估。有些企业在接受银行贷款的时候,长年的只贷不还。或者贷款巨额的资金,每年却只能在限定的日期内还上规定数额的一部分。这些贷业长年累月的借多还少给银行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银行要对企业发放贷款时,要建立一套信用评估系统,将企业的还贷信用当作评估是否发放贷款的重要因素,通过还贷信用的评估能减少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

4.经营状况评估。为了让了解知道企业目前经营的情况,加强银行对企业贷款发放的控制,银行需要企业定期提供目前经营状况的书面报告。银行要结合企业经营的情况与企业提供的经营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了解目前企业是否具有还贷的能力。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估能加强银行对企业的了解、知道如何对贷款进行控制。对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了解才能降低提供贷款资金的风险。

四、总结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信贷行为和信用传导效率没有直接的关系,导致银行发放贷款没有目的、没有标准、没有效率,使银行不能有效发放贷款,企业也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只有先建立一套信贷行为和信用传导的渠道,再建立一套信贷行为和信用传导效率的指数标准,通过渠道和标准的建立才能改变银行的信贷行为与资金需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新解释[N].中国经济时报,2003(3).

[2]穆争社.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3]阎庆民.李木祥.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正斌.利率传导机制失灵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上一篇: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免疫策略 下一篇:浅谈如何建立协同诊断财务稽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