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2 01:24:37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有着较大的贡献,但是跨国公司战略改变、中国的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等因素却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选择从我国撤资。本文先介绍下跨国公司撤资的理论及现状,接着透析跨国公司从我国撤离的原因,最后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撤资,对策

一、跨国公司撤资:理论与现状

跨国公司撤资(divestment),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公司、企业等经济组织)撤出资本,全部或部分地终止在东道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东道国的角度看,跨国公司撤资也就是外国企业或外商从位于本国的独资企业或合营企业中撤回资本的行为或行动,所以也可以简称“外商撤资”。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成为拉动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但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市场环境变化较大,导致跨国公司FDI在我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缩减、转移和撤离的发展演变态势。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进入营运期和成熟期,跨国公司在华的撤资事件时有发生。典型案例有: 2011年12月,雀巢、达能为追求更高利润回报关闭在华部分工厂;2012年5月,日本乐天集团旗下B2C电商乐酷天宣布关闭;2013年,日本松下电器计划关闭在上海的工厂,并大规模裁员。

二、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原因

(一)母国方面(跨国公司方面)

1.跨国公司母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使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经营步履艰难,并因母国经济的衰退而逐渐削减对外投资预算。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的口号,并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支持政策。调查显示,超过 1/3 的经理人打算或考虑将公司生产业务从中国迁回美国,约48%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美国企业表示了“回巢”美国的意愿。从2010年到 2011年底,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苹果公司等制造企业,已将其制造基地从中国迁回到了美国本土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南部地区。

2.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使其不断进行业务调整。近些年来,很多跨国公司都在积极实施归核化战略,将公司的业务集中在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把经营重心转移到核心行业价值链中自身最具优势的环节上,通过实行战略性外包来扩大公司的差异性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的措施之一就是,从一些市场前景黯淡、盈利能力差的业务部门撤离出来。

(二)东道国方面(中国方面)

1.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外资政策的调整削弱了部分外资在华投资的积极性。投资环境不配套,跨国公司在华运营成本提高。一方面,新《劳动合同法》实施提高雇佣成本,劳工工资一涨再涨,与周边的越南、菲律宾、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福利、住房、保险、培训等开支增加,楼价、地价飚升,大大增加了外商投资的成本。

2.外资的市场准入方面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许多地区纷纷对外资的进入设置了“环保门槛”,低能耗、低污染将成为今后引进外资的新准则。中国社会环保意识到提高,也同样提高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经营的门槛,降低了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

三、应对跨国公司撤资的对策

(一)事前预防

1.优化投资环境。硬环境方面,要积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设自然资源开发和相关技术性配套,改善运输设备交通条件,来提高影响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软环境方面,制定稳定透明的投资政策,政策的公开性有助于改善东道国的投资气候,有助于促进东道国政策的稳定性,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撤资;

2.引导外资投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引资规模、不顾引资成效,直接导致跨国公司水土不服,最终合作以失败告终。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外资进入时要控制流量,注重质量,改变只增长不发展的状态,将“引资”转变为“选资”,对进入的外商投资进行地区和产业的分类引导。

3.引入链式投资。所谓链式投资,就是不仅吸引跨国公司的工厂,连它的上游、研发、设计、销售都要一并引入。根据波特对跨国公司“撤资壁垒”学说,当退出的业务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并且它与该战略的其他业务密切相关时,这个业务的退出就会破坏整个战略,并可能降低市场对该企业的信心。

(二)事中控制

1.提供撤资替代方案。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报小化原则,与可能撤资的跨国公司进行谈判,向跨国公司提供其他可替代撤资的方案,如果该跨国公司要求与地区发展政策相悖,可以为跨国公司制定再投资计划,变撤资为易址,减小撤资造成的负面影响。

2.加高外资退出壁垒。当大规模的撤资事件,或是对我国经济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的撤资事件发生时,我国可以通过暂时的干预政策,增加外资退出壁垒,达到阻止其撤资的目的。

(三)事后补救

1.加快国内资金补充。我们要加强国内市场资金的流通和运用,这样在外商资金撤出后,国内资金能够迅速补充。我国的国内资金比较充足,只是没有合适的渠道与收益率让资金供求关系联系起来。我们需要在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下,要加强国内资金的流通,充分利用民营资本等各种资金,减少对外商投资的依赖,把外商撤资对我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2.制定产业援助政策。如果处于垄断地位的某个跨国公司发生撤资,或是出现行业性的撤资事件,就会对我国的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撤资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援助政策,如对闲置设备进行“收购报废”;为给一该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寻求其他买主;积极扶持该产业的民营企业维持市场稳定等。

3.引导撤资跨国公司再投资。部分跨国公司尽管在华投资遭受了挫折和失败,但并不一定会全部或者永久性地离开中国市场。基于公司全球战略的考量,他们会采取收缩战略,在华仍保留部分生产基地,当国际经济环境好转,母国经济复苏回升或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转好时,则又会激发跨国公司对外再投资的热情,他们将选择再次在华投资。

参考文献:

[1]张立莉.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动因、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王拾.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趋势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张坤,钟声.金融危机形势下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现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

上一篇:基于油封切边机刀具磨刀装备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男生寝室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