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中国工业绩效分析

时间:2022-10-02 12:48:42

基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中国工业绩效分析

摘要:通过将市场开放度与所有权结构内生化,建立了分析基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经济产业组织的OSS-C-P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开放度、产权、市场结构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基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市场结构、产权与市场开放度都是影响中国工业产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市场开放;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78-03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当从产业的层面回顾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各个产业所经历的不同的兴衰变迁的图景。虽然影响这些产业发展路径的因素千头万绪、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错综复杂,然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梳理和提炼,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三股力量始终主导着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命运,即制度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由不发达走向发达)以及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过程的市场开放(由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这三股力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在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1]。

经济转轨的本质就是依靠民营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变。因此,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制度因素,是企业的所有制。中国正由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市场开放度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绩效。国内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制度转型和经济发展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市场开放角度对产业绩效进行研究的成果却较少,本文是这方面的一个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工业产业层面数据的计量分析,将开放度与所有权变量一起内生化,形成“市场开放、所有权结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的分析框架,综合检验市场结构、所有权结构及市场开放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并比较它们的相对重要性。

二、文献综述

不同学者对产业绩效内涵的界定不同,一般认为,产业绩效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产生的经济效果。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汲取了马歇尔、张伯伦和琼・罗宾逊等人关于规模经济、竞争与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单向因果联系,即SCP分析范式。他们以SCP为分析框架,研究特定市场中企业之间垄断与竞争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企业行为、组织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变化,创立了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施蒂格勒和德塞姆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分析动态化以及恢复新古典主义价格机制的中心地位等方面对SCP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论证了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使SCP框架由单向分析演化成双向分析的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产业规制和公共政策等外生变量,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组织的分析体系。

然而,从我国已有的产业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来看,许多行业的研究并不支持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我国彩电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市场占有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经营绩效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市场结构的集中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提高(夏大慰,1999)[2]。因为对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转型的中国来说,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解释产业市场绩效的差异。所有权的变化和产业组织变化之间存在彼此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解释中国产业组织绩效时,建立在完善市场体制基础上的SCP范式必须加以修正。

根据“任何一个结构性变量的加入都应该有助于解释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贝恩,1968),在分析转型中的中国产业绩效时,将所有权变量内生化,形成SSCP的分析框架将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中国的相关文献来看,许多学者都对制度环境和市场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国内学者马建堂(1993)较早指出,影响企业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是所有制内部结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金锫(1999)则建立一个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的SCP分析框架。谭劲松等(2004)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企业产权安排、政企关系、治理机制和企业效率的关系,指出产权清晰虽不能必然带来企业效率的提高,却是企业长期效率提高的前提[3]。唐要家(2005)通过检验竞争、所有权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联合影响,建立了分析转型经济产业组织的SSCP分析框架,得出充分的竞争和有效的所有权结构的结合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是有改进意义的[4]。因此,将产权和市场竞争结合起来共同研究,成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产业绩效问题的必然选择,这也成为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新的发展领域和研究热点[5]。

实际上,产业绩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已经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也由封闭转向开放,市场开放对中国工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又该如何?如果市场开放度对中国工业产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那么,在决定产业绩效的诸多因素,哪个因素又将起主导作用?目前,从这个角度对产业绩效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很少,这两个问题就成为本文分析的核心问题。本文的实证分析将综合考虑市场结构、所有权结构及开放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并给出实证检验。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无法采用企业水平的数据进行产业绩效的估计,而是采用了产业水平的数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贸易年鉴提供了全部的三位数产业分类的工业产业水平的截面数据(2004年),作为我们进行实证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

根据分析,工业产业绩效的基本方程是:y=f(struc,state,open,μ),y:产业绩效,struc:市场竞争性,state国有产权的比重,open:市场开放度,μ是随机误差项。

产业绩效研究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即选取的度量指标不同,主要有财务指标和市场势力指标。以贝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使用财务指标;而勒纳等学者则倾向于市场势力指标。考虑数据收集的诸多困难,本文使用财务指标中的净资产利润率衡量我国工业产业绩效。

反映市场竞争性的最好指标是市场结构指标,通常比较精确的是赫芬达尔指数,勒纳指数等,但由于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只在个别年份提供了行业企业数据,无法获得衡量市场集中的完整数据,因此本文选择企业平均规模作为反映市场竞争性的指标。

本文选择了各个产业国有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作为代表国有制在该产业中的结构变量,从而能够发现不同产业的产权结构对于该产业的利润率具有怎样的影响。

引入市场开放度指标是本文关键的一点。中国正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开放度必然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产业绩效。外商资本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开放程度,本文选择利用外资率作为反映市场开放度的指标。

μ为随机干扰项,它是所有可能影响y但又未包括在回归模型中的被忽略变量的。

有关变量的定义、单位如下表所示。

2.模型的假设、构建及估计方法

我们分析的目标重点是试图发现不同的因素对于产业绩效具有怎样的影响效果。本文的基本假说是:市场结构、所有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共同决定产业绩效。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的待估一元回归方程:

3.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得回归方程结果为:y=-95.61-5.77*struc-0.15*state-0.26*open+μ,R2=0.34,F=5.99通过统计检验,struc、state、open的参数估计均为显著,该模型拟合一般。

该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处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背景下,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都是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第一,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绩效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稳定的与理论预期一致的符号;第二,度量产权因素的国有产值比重与产业绩效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绩效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市场开放度的指标与产业绩效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理论预期的符号相左,反映了以利用外资率为指标来衡量的市场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产业绩效起阻碍作用。

前两点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国内外也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给出了证明,并具有相同的结论。国有股权对于绩效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国有所有权垄断带来低效率的原因既有国有所有权本身的激励性缺陷,也有特有的市场结构特征[7]。因此,民营化仍然有着提升绩效的大量空间,这是目前改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三点的结论却似乎与传统的观念相悖。根据传统的观点,推进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产业绩效的提高。而本文实证结果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可能有几点:1、目前我们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如产权不清、法律不健全等,助长了外商投资企业的伤害性经营行为;2、没有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利用外资,外资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内外资政策脱节等;3、盲目引资,没有重视自身产业发展体系、配套协作能力的建设……由此可见,吸收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代价影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下面确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对产业绩效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首先,从统计显著性看,state和open的统计显著性都远远低于struc的统计显著性。但仅仅比较统计显著性还不够,还要看经济显著性,即比较struc、state和open的标准化系数的大小,其分别为:0.755、-0.536和-0.361,0.755>-0.536>-0.361。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比较均表明,从中国工业产业的情况来看,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市场开放度这三个因素在影响产业绩效时的重要性中,市场结构最强,产权结构其次,开放度再次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采用中国经济贸易年鉴中的全部三位数产业分类的工业产业2004年的截面数据,对产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基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就中国工业产业而言,市场结构、产权与市场开放度都是影响产业的重要因素,其中,市场结构更为重要,且与产业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权、市场开放度则与市场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分析的基本政策含义在于:中国正处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中国应继续强化竞争和深化所有权改革,对于仍然还存在的许多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产权需要退出,以便减少其产生的消极效应,增加私有产权的积极效应。在外资引用方面,应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国内产能明显供大于求、出现盲目投资的部分行业,并加强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指导,促进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外商投资政策和立法也需具有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贺俊,毛科君.市场开放、组织变迁与产业绩效[J].经济评论,2002,(6).

[2] 夏大慰.我国彩电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财经研究,1999,(8).

[3] 谭劲松.产权安排、治理机制、政企关系与企业效率――以“科龙”和“美的”为例[J].管理世界,2004,(2).

[4] 唐要家.竞争、所有权与中国工业经济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5,(3.)

[5] 郑海燕,刘险峰.浅析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理论的由来与变迁[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2).

[6] 王继平,李文傅.基于产权分析的中国机械产业绩效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5,(2).

[7] 唐要家,唐春晖.转型中的国有所有权集中与工业产业绩效[J].经济评论,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现状对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 下一篇:韩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援之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