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27 09:32:22

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路径选择

摘要:“生态经济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实现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池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使其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成为可能。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池州;生态经济城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54-04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和融入长三角的提出,沿江城市群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沿海和沿江各省都明确将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沿江城市群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这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和生态压力将越来越大。池州市作为沿江城市之一,起步较晚,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的区域经济政策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即将进行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极有可能将池州的大部分地区规划为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这就决定了池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战略选择必须与其他沿江城市有所不同。

一、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可行性

(一)生态经济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尼茨基(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一定区域环境为出发点,构筑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即城市与周围地区及乡村的关系,使城市生存空间、生产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实现自然与物质资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种、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居民安居乐业的人类住区。在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即生态城市就是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栖境。生态城市中“生态”二字,已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概念,它实际上恢复了“生态”的本意,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的含义;生态城市中的“城市”,也不是单纯指城市建成区,而是“区域市”,它强调城与乡的空间融合,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布局融合,城市与区域的生态融合。在生态城市中,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

“生态经济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即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所谓生态经济城市,就是一个具有经济型特质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相互依存,同时,与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形成的一个动态的经济―社会―生态全面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表现在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生态经济城市的模式既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追求生态美,又要追求经济繁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城市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在建设城市环境,创建生态文明的同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进而实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池州市情特点

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池州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和199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其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16个地方试点地区之一和“地方21世纪议程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单位”;2004年又成为安徽生态省建设的三大综合示范基地之一。

1.自然资源丰富

池州市总面积8 27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总人口156.3万(2005年末),占全省总人口的2.41%,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丰富,因而人口与环境比较和谐。森林覆盖率高达57.5%(2005年末),林地面积占全省的1/8;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总量达到63.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1%,从而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池州市属于比较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雨热同季,生长期长,是安徽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年日照时数1 730~2 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总量一般在1 400~2 100毫米之间。秸秆、薪柴、粪便等生物能源的利用潜力达到每年50万吨标准煤。

2.受保护面积较大,动植物种群资源繁多

共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3%。共有各类植物千余种,各类动物430余种;目前拥有森林资源38.79万hm2,林木蓄积量达1 236万立方米,共有乔木1 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2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50余种;共有野生中药材资源植物280科1 300多种,名贵药材10余种。

3.特色农产品生产已成气候

全市三县两区,山场770万亩,耕地128万亩,水面60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早在1915年“九华毛峰”和“黄石溪茶”双获巴拿马万国博会金奖,目前九华佛茶、黄石溪茶、肖坑茶、剑兰春茶、润思茶、富硒茶、仙寓香芽茶、雾里清茶已畅销国内外。已形成升金湖、白沙湖、黄泥湖、童埠圩、十八索五大水产精养基地,秋浦花鳜、有核珍珠、甲鱼、螃蟹、青虾等已成气候;三元杂交猪、皖南土鸡、大棚鸭已成规模;中药材门类齐全,有国家一级药材杜仲、厚朴、枣皮、山栀、党参、黄连、海金沙、野葫芦、野等;高山蔬菜、山野菜、食用菌分布广,品种多,生产量与日俱增;名贵产品繁多,有贵池西山焦枣、乌山石榴,石台甜玉米、薏仁米,东至雪藕、雷笋,青阳野生葛粉、苎麻、竹编、工艺品,九华山黄精、灵芝,等地方特色浓郁。

4.旅游资源丰富

池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跻身于中国最具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之列,境内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品位高,优势突出。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点)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际性佛教道场“莲花佛国”――九华山;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地处九华山麓幽深宁静的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5个2A级旅游区和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石台溶洞群、东至大历山等名胜景点。

5.人文资源丰厚

1 400年前就作为州府建制的池州,拥有着以李白、杜牧、杜荀鹤等为代表的“诗文化”和以九华山为代表的“佛文化”,以贵池傩、青阳腔为代表的“傩文化”和“戏文化”等丰富文化遗存。

6.工业化程度低、污染少

建国以来,池州两撤三建,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到2005年底,池州工业化率仅为24.1%。也正因如此,池州的工业起步较晚,产业布局比较合理,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江若干城镇,污染少,易于治理。

良好自然生态和丰富人文资源,使得池州生态与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比较和谐。池州市情使其经济社会发展走生态化之路、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成为可能。

二、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生态经济城市

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工业的生态转型,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池州市的立市之本。

(一)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它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的综合性效果,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池州市丰富独特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方面要求协调好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为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池州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但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农业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通过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将池州市建成“长三角”经济带上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要以青山碧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要树立“生态大农业”的思想,注重科技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型农业和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推广应用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害虫综合防治等先进的耕作管理方法,例如,采用缓效肥料,对土壤和水源的检测及对害虫的生物防治等,从而使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逐渐减小。在开展生态种植业开发、生态林业合理开发、水资源综合治理利用、生态渔业开发、生态畜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等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农业区(点)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农业区的污染和破坏。

2.建立生态农业立体利用模式,发展节能立体生态农业

池州市山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少,可耕地也较少,但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系统呈多样化的特征,土地合理利用的潜力较大。可以通过推广优质高产和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有效的生态模式,促进生态大农业的发展,以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从而减轻对农田和农产品污染,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要建立多种有效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的农田生态建设模式;以经果林建设为主的农林复合系统建设模式;以“沼气生态农业”综合利用为结合点的大农业生产模式等。此外,要根据山顶、山腰、坡地和谷地不同生态部位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合理穿插布局,各得其宜。

3.结合本地传统特色农业,开发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池州历史上就是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除了传统特色农产品外,还培育出诸如秋浦花鳜、皖南土鸡、九华佛茶等为代表的绿色农副产品,全市有17万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37种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应遵循“注重特色、先易后难、稳步发展、建立基地、开发市场”的原则,做好区域规划,确定开发品种。重点发展茶叶、水产品、中草药、无公害蔬菜、山野菜、黄精、畜禽养殖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精深加工业,扩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比重。把池州打造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成长三角地区的菜园子和后花园。

4.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植、深加工、农工贸并举、产加销一条龙的形式,促使生态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使农业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生态动态平衡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池州市可以围绕优质粮油、棉花、茶叶、特色水产、畜牧、茧丝绸、蔬菜、经果林(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开发、加工增值、规模拓展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在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通过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形式、系统化、科学化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就业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这是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价值转化的必然措施;还有,要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保鲜是生产、商品化、消费、加工的最基本产业。

(二)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所谓生态工业,就是根据工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建立的、符合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物质能量高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功能稳定协调的新兴工业组合和发展形态。发展生态工业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清洁生产为突破口,以工业园为依托,构建生态产业链。

1.建设生态企业

企业是工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生态企业是整个生态工业系统的基础单元。建设生态企业就要通过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的方式推动生态化建设,是在一个企业内按照区域的生态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产出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有机体。清洁生产主要是通过能源、生产过程、产品等三个方面来加以控制,实现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和余热,大大减少企业对周围环境的排污数量,不断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池州市加快工业企业的生态转型,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运用各种高新和生态技术,逐步扩大无污染,对环境友好的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实现种植―加工―贸易一条龙。另一方面,要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对现有企业加大生态化改造力度,实现“一控双达标”,使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实现再生与循环利用。同时,对新开工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鼓励企业积极争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尤其对矿产采掘业,要采取以新代老、以大代小等方式,实施矿山综合整治,整合资源,实施规模开采、深度加工,使矿产采掘业迈上集约化、绿色化发展轨道。

2.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构建产业生态链,使园区内形成共生的企业群落。池州市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所以,首先要抓好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工作,重点是确定主要的工业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突出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市域资源优势发挥,充分利用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池州海螺集团、池州有色金属(集团)、东至华泰化学公司、新赛德化工有限公司等现有骨干企业,打造能源、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和化工等四大工业基地,利用产业链接技术和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确定相应的生态工业链,培育清洁循环型“绿色产业”,形成沿江基础产业带。在此基础上提出入园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并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定详细的入园指南。通过物质循环、能源利用、设施共享、信息传递等把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组织起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技术,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资源的加工链尽量延伸,如自然资源―初级加工品―次级加工品―次级深加工品―高级深加工产品―最终产品―人类消费―微生物分解物―自然资源,从而既达到资源价值增值,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欣赏和研究自然、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根据池州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可划分为四大生态旅游区:一是大九华圣境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池州市的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青阳县全境和九华山风景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特色;二是秋浦仙境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池州市的东部地区,主要为秋浦河、清溪河流域范围,涵盖整个贵池区,以山水文化为特色;三是牯牛降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池州市的南部地区,属于皖南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始的自然山水见长;四是尧舜圣境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池州市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东至县全境,以文化古迹和明清古镇为特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池州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池州的实际情况,立足池州优势,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亚热带动植物观赏游、生态乡村旅游、登山探险游、野外生存体验游、漂流旅游、文化生态考察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1.产业生态旅游

依托池州市工业、农业等产业特色发展产业生态旅游,通过开展生态产业生产流程观光、产业生产体验、生态产品购物、生态产业生产知识咨询与教育,进一步拓展池州旅游资源,推动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建设。旅游区观光农业以林场、生态茶园、无公害果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主。近期可重点开发天方集团生态茶业、贵池谷潭湖农业科技示范园、东至龙泉生态茶园、石台新中及贵池肖坑省级生态村等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可重点开发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玩具城、海螺集团等生态旅游项目。

2.自然生态观光旅游

积极发展以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为内容的生态旅游,重点推出森林生态游、动植物观赏游、自然保护区观光游等专项旅游内容。扶持和规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使之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承受能力和具体环境特点,分区管理,合理建设旅游设施、景点,设计好旅游线路。可重点开发牯牛降、升金湖等自然生态旅游线路。

3.文化生态探秘旅游

池州的佛教文化、山水文化发达,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秋浦河被誉为是一条流淌着诗的河,杏花村被誉为千古诗村。依托自然山水与文化和谐融合的资源优势,体现天人合一,开发文化生态探秘游。

4.生态科普教育旅游

把旅游与科研和教育紧密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试验基地对游客和市民开放,发挥旅游的科普和教育功能,发展青少年科学旅游,提高科学普及和国民素质。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旅游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 兰世惠,杨绍安.论生态城市建设[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李京文.建设生态经济城市[EB].http://news.省略/system/2006/07/03/001347037.shtml

[3] 翟英,朱恒学.人口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5,(4).

[4] 胡宏祥,马友华,洪天球,王强.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J].中国农业通报,2005,(11).

[5] 陈保平,沈朱飞,陆健健.池州市生态农业建设状况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2).

[6] 刘明,郭朋勃.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区周边节能立体生态农业[J].陕西林业,2006,(2).

[7] 刘炜,陈景新.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6,(7).

[8] 张留霞,张华星,杨海真.建设苏州市生态工业体系的策略[J].江苏环境科技,2005,(1).

[9] 梁歆梧.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决策咨询通讯,2006,(3).

The Approach to Build Chizhou into an Eco-economic City

YANG Gui-gen

(School of CPC in Chizhou,Chizhou 247100,China)

Abstract:An Eco-economy city is an ideal mode for development of a city in the future. To build an eco-economy city means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city to fulfill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nd a good circul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y,society and population,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tc. Good eco-environment,abundant ecological and social cultural resources,and comparabl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make it possible to build Chizhou into a eco-economy city. Properl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construction,making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eco-agriculture,establishing an eco-industry system and exploiting th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most strategic approaches to make Chizhou an eco-economy city.

Key Words:eco-economic city;eco-agriculture;eco-industry;eco-tourism

上一篇:双边投资条约对ICSID“同意”的影响 下一篇:从区域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