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关联分析

时间:2022-10-02 12:40:23

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关联分析

引言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根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准则以及审美情感,它主要包括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设计。民间美术跟现代艺术设计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说在追求简单概括以及哲学观念的表现方面,两者在追求真实,回归自然方面和选用色彩,颜色对比分明的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相互交叉点,,现代艺术设计的母体及来源于民间美术的丰富内涵和多种多样的形态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中最本源的审美精神。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内容

民间美术是由民族民间的生产者自己创造,欣赏使用的实用美术,它是植根在人民群众中的纯朴艺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它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一种生活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成为艺术的艺术。它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为了适应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人民的思想情趣,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它属于劳动人民的艺术。民间美术是构成各个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例如距今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闪耀着民间艺术光辉的彩陶艺术,工匠是在魏晋以前的主要美术创作者,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及画像砖石,虽然是给统治阶级生前死后享用的,但是在造型艺术风格上都带着朴质活泼鲜明的民间特色,魏晋到近代,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士大夫贵族,然而在年画、雕塑、壁画以及各种工艺创作中,民间匠师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在广大城乡群众中流行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装饰人民生活的工艺美术创作,更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世代相传,在延续继承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创新,最后创造出了富有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过去的阶级偏见使民间美术的成就常常被贬低忽视,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重压,导致了他们在艺术上的智慧才能受到压抑而没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是民间美术的作者,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或是作为一门副业生产,主要为给自己欣赏、使用的,表达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以及道德观。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在民间的庆典、节日、婚礼丧事、生子贺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最为活跃。比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环境,给孩子准备新衣服,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用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以及龙舟彩船;结婚用的嫁衣、喜花;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等。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是采用了丰富的美术品点缀。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在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比较的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气质等有区别,因此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种类风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有的用于装饰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因此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头、布料、纸张、竹子、泥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善于大胆想像夸张的表现强烈的感情,常用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民间美术跟其他美术的不同特征:

(1)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它贯穿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2)民间美术有着精神审美性,它的创作是依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它作为原始美术的延续,创作心态是实用跟审美相互依存的结果,因此它的审美性比较的突出。

(3)民间美术有着民俗性,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物化的形式,它通常跟一定的民间风俗活动有着相应的对应关系,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从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以及它的本身形式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观念,比如说一个民间的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民俗多福多子的含义和心理。因此说,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艺术素材和原动力,然而民俗活动以及民俗的观念制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得它呈现出了浓厚的民俗性。

(4)民间美术有着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都可以在原始的艺术中找到客观存在的雏形,就像马克思说的:“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任何高雅上层的文化都是在最原始最基础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进化出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使得民间美术有着“母型文化”的特点。

三、现代艺术设计的概述内容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跟艺术创作有所不同,艺术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的物态化理想,它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然而现代艺术设计会涉及到社会的很多方面,它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加的重要,可以这样说,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实用性。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跟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然而两者的适应性是不相同的,现代艺术设计不能不考虑到物质的功利性,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现代设计的目的就需要落实到经济效益上,所以说,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跟民间美术相比有着经济性。

四、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总得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现代艺术设计有着一定的经济性,它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了国家机构以及企业有利发展的手段,同时也越来越被许多国家政府关注。

(2)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现代艺术设计就是实现享受这个资源的载体,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以及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3)文化性,“文化站,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工业也”,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性主要是指一种文化创造,表示了两个方面的含义: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和现代艺术设计对文化产生的英雄。社会历史文化沉淀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现代艺术设计,优秀的现代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五、现代艺术设计跟民间美术之间的关系融合

(1)两者之间的历史渊源:现代艺术设计跟民间美术设计在本质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扩展,民间美术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了艺术本质的纯朴,然而,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民间美术的首要特征是实用性,它的发生和发展跟人民的生活劳动形影不离,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的时候,民间美术跟现代艺术设计就已经相互交融了。

(2)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是民间美术。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中粗糙的东西,但它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从这点上可以了解到,他们使所有的文学艺术相形见拙,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唯一的源泉,因此,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的形式上来讲,民间美术不仅是流也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说,民间美术奠定了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现代艺术设计只有不断的吸收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够长远的发展,因此,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应该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3)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跟民间美术的相互交融产生出一个一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具有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讲到了民间美术的5个方面特点:一、为一般群众生活制造的器具,二、至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制作的,三、为了满足众多的需要大量准备的,四、产物总是物美价廉的,五、作者是工匠。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跟民间美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融合关系。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在传统的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着广大市场,才能够成为最具有创新精神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

六、促进现代艺术设计跟民间美术相互融合的措施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珍贵艺术遗产之一,当今流行的现代艺术设计是当代科技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两者相互结合,能够产生良好的结果,我国民间美术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可以摆脱之前的庸俗世界主义,实现本土化的特点,前人做了很多的有益尝试,讲民间美术跟现代艺术设计相互结合在一起,但是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还是比较的少,中国的大部分设计师依然遵循后现代主义、包豪斯主义等,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在乎,不能够自觉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当西方的艺术设计师看到上海浦东地区整整齐齐的摩天大楼的时候,不由的感慨到:“当代中国没有现代艺术设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民间美术跟现代艺术设计的相互结合,就需要从多方面的进行

(1)我国的文化部分要认识到民间美术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要考虑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实用快捷性,创建专业机构对我国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

(2)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制定学生的学习课程时,要从根本上进行,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民间美术的教育互相结合,确保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我国民间美术的深厚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防止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盲目的崇拜观念,促进学生辩证的看待传统跟现代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得到实现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本土文化特色。总结现代艺术设计跟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民间美术有着较强的区域性民族性,并且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传统艺术的形式,但因为本身的“民间”特征和来源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日渐衰弱。对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本质上是西方艺术设计的再现,不能够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根基也不稳固,因此就需要二者相结合互相补充,产生的结果一定会是双赢的。

上一篇:艺术设计教学体制革新 下一篇: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机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