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青年婚恋家庭价值观比较

时间:2022-10-02 11:55:01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青年婚恋家庭价值观比较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我国青年婚恋家庭价值观在女性择偶热点、婚恋家庭流行语、恋爱方式、婚礼方式和消费观念等方面有所不同。不同之中存在着一些变化的总趋势。

关键词 青年 婚恋家庭价值观 消费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ison of the Youth's Values in Love and

Marriage in China from 1970s to 1990s

LAO Riqiang[1], LENG Nianyou[1], LIU Yanjun[2]

([1]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2]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70)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youth's values in love and marriage in China from 1970s to 199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use selection, popular marriage-related terms, and confession of love, marriage ceremony, and consumptive conception. However, there exists a general trend among these changes.

Key words the youth; values in love and marriage; consumptive conception

婚恋家庭价值观是指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在给我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比较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青年的婚恋家庭价值观,对引导青年的婚恋家庭价值观有前瞻意义。

1 女性择偶热点方面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喜爱属于自己时代的宠儿,因而女性有不同的择偶标准。70年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因而女性最理想的择偶对象是军人;80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代表,是智者的化身,因而女性最理想的择偶对象是大学生;90年代,大款是经济的弄潮儿,是商海的胜利者,因而女性最理想的择偶对象是大款。21世纪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时代,人们有不同的喜好,因而择偶对象不同,可能是CEO,是科学家,是公务员,是医生,是律师,也可能是教师。

2 婚恋家庭流行语方面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婚恋家庭价值观方面的流行语。70年代流行语:破鞋;野汉子;一帮一,一对红;三转一响;七十六条腿;双眼皮;酒窝;高价姑娘;晚婚晚育;;亲不亲,线上分;家庭妇男;轧马路;秦香莲;陈世美。80年代流行语:集体婚礼;红娘;婚姻介绍所;征婚广告;婚外恋;贤内助;骗婚;婚前性关系;未婚先孕;人工大流产;道德法庭;第三者插足;妻管严;大操大办;计划生育;人工授精;结扎;上环;泡妞;钓鱼;嗅蜜;大男大女;涉外婚姻;阴盛阳衰;性感;性解放;。90年代流行语:;小姐;试婚;同居;妻妾成群;丰乳肥臀;离了吗;单身贵族;网络爱情;电脑征婚;旅行结婚;大撒把;热线;非常男女;非常爱情;离婚餐厅;红色恋人;包二奶;磁器;勾兑;老蜜;钓棒;傍家;傍大款;异性合租;相约星期六。

3 恋爱方式方面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恋爱方式有很多差异。约会地点方面,70年代是戏剧演出、山顶、观音庙会或公园;80年代在歌舞厅、溜冰场、电影院;90年代在网吧或同城约会。经典恋爱方式方面,70年代是父母之意,媒妁之言;80年代是自由恋爱;90年代是网恋。经典描述方面,70年代是柏拉图之恋;80年代是简单爱;90年代是。经典爱语方面,70年代是“月亮代表我的心”;80年代是“我爱你(I LOVE YOU)”、“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90年代是只求真爱。表达方式方面,70年代是情书、点歌;80年代是电话;90年代是网络。爱情礼物方面,70年代是布娃娃、千纸鹤、草编蚱蜢、玉镯;80年代是风铃、音乐盒、明信片、金戒;90年代是香水、钻戒、网络宠物。

4 婚礼方式和消费观念方面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婚礼有不同的价值取向。70年代的婚礼认可简朴。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凭票购买。那时的婚礼大都办得极其简朴,大多数人延续老的习俗,在家里摆开“酒席”大宴亲朋。办一场又热闹又体面的婚礼,只需一二百元而已。80年代的婚礼喜欢采取旅游结婚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也还是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结婚时大摆(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81页)酒席,宴请宾客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对于工资仅有几十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实惠的旅行结婚不失为一个符合经济状况也有面子的选择。90年代的婚礼追求多元。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婚礼更加丰富多彩。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于是乎,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结婚消费观念不同。70年代要“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80年代要“三电一轮”即电视、电话、电脑、汽车;90年代要“三子一本”即房子、车子、票子、本科学历。70年代末,结婚时需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加上衣服、家具,总共花费只需要六七百元。80年代末,租两辆婚车共需60元;婚宴每桌60元,10桌共600元;喜糖200元;照相50元;家具500元,还包括自己做的;东芝12英寸黑白电视420元;夏普录音机610元;衣物、被褥500元;另外还有单位分房的房租每月1元多。总共3000元可以把婚礼办了。9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青年人结婚为房子发愁。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家具电器平均需要1.5万元,婚宴花费开始上涨;婚纱照相大约要1000元;衣服和首饰要2000元。

5 婚恋家庭价值观变化的总趋势

5.1 男女青年共有的变化

一是没有爱情,就不谈婚姻。现在青年的婚姻带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坚信爱情,相信感觉,他们无法容忍没有爱情的婚姻,他们对以前那些无爱婚姻的拖拖拉拉嗤之以鼻。二是婚姻不但要取暖,还要取乐。他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他们的前辈更高,除了对物质方面的追求,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他们绝不可能因为一场婚姻放弃浪漫的生活,电影、音乐、酒吧、网游,还有愉悦的性生活,一样都不能少。三是在婚姻中保持独立的地位与个性。即使结婚了,我还是“我”,现在的青年夫妻只是形式上的“我们”,而内心,都有一个强大的“我”:夫妻间有各自的事业,有各自的朋友圈子,甚至是独立的生活空间。“新生活、各顾各”是早已流行的语言,“夫唱妇随”已经是N年前的老黄历了。

5.2 女性在婚恋家庭价值观方面有很大的变化

一是婚姻价值在整个女性价值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大多数女性视家庭为其生命根基和全部世界,婚姻价值是女性价值的全部。现在,女性不再拘泥于婚姻和家庭,开始走向社会,追求其他的社会价值,女性价值转向女性自我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不再拘泥于婚姻价值。二是女性在婚姻中由传统的附属性人格向独立性人格转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被“三从四德”的精神枷锁所桎梏,在意志上是不自由的,是附属性人格价值观。现在,女性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与男性一起创造财富,在家庭内有决策权,有了独立性人格价值观。三是改变了那种压抑个体价值而维护男性价值的传统观念,树立发展女性个体价值,努力实现自我满足的价值观;改变依赖丈夫养活,满足于做“贤妻良母”的处世之道,树立自立、自信、竞争、创新、参与和争取成就的成功意识;改变“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屈服于男性专制的等级制度,提出男女平等、民主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陈晓敏.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J].道德与文明,1998(6).

[2] 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的最后10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上一篇:王俊:将武净进行到底 下一篇:急生所急,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