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如何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时间:2022-10-02 11:03:39

课改后如何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节奏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的一种带规律的表达方式,它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是指导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一切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节奏,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它的教学节奏便是其课堂艺术的重要表现。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一般是指在课堂的单位时间里对其内容及形式的调控把握。凋控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疲劳,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到来,原来旧的教学节奏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那么,我们应如何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一、调整对教学内容的控制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凭借,它一般是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教师即是通过讲授课的内容来完成教导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一堂课中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些内容有难易、重点、非重点之分,如果教师还像以前那样在讲授时不分主次难易,原封不动地按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平均用力、面面俱到,那么就像小河流水般,平平而过、投有起伏、没有波澜,自然体现不到节奏感,还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新的课程标准已全面改革了教材内容,面对新的教材内容,我们应该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从整体教学计划、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的控制。怎样调控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抓住教学的难点,做到详细得当,精细协调,内容布局轻重交错,重点难点巧妙分散。教学中,对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击,节奏宜缓。使学生的感情律动融入课文,体会到课文的美妙。对次要部分,首尾段则要“描淡写”,微风拂过,节奏宣快。这样,教学节奏产生一种高低起伏、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节奏美,学生的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调整对教学语言的控制

(一)教师讲课的语言

教师是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讲课时,如果教师总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就很难形成课堂的节奏美,学生在听觉上容易产生疲劳。只有教师讲课时字字清晰,学生才能声声入耳。其次,教师的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相台,语速要快慢适宜,疾缓相间。另外,还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思想,传达出作者感情发展波澜的内在律动,重难点处反复强调,快乐时欢畅淋漓,抒情时真切感人,悲伤时沉郁顿挫,必然时可戛然而止,制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等。

(二)教师评价的语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自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活动还给学生,让学坐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把评价过程当作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三、调整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由于对教学价值认识的偏离,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授知识,一般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除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外,还很难形成课堂教学的节奏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应是一个丰富多彩、开放型的、永远吸引学生的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至多可以维持15分钟左右,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就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客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就不能一味地滑着教学思路的深浅来讲授灌输,而应做到张驰有序,不断转换教学活动,换形式。

上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策略 下一篇: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固定术式的运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