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打造契合ば生“味口”的数学课

时间:2022-10-02 10:19:27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打造契合ば生“味口”的数学课

摘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文章对35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一次模底调研听课,然后进行分析,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小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味口”的5个原因。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让数学课契合学生“味口”的五条具体措施。让数学课契合学生“味口”这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需要。

关键词: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味口”

一、提出问题

在积极倡导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校本教研为契机,笔者开展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历时6个月,对XX市35名乡镇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一次模底调研听课,然后进行分析,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如何让数学课契合学生“味口”。这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需要。

作为数学教师大家都深有体会,现在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从每次课外作业学生一般都是先做语文作业后做数学作业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理由是:数学很抽象,学习数学很枯燥,“没味道”,数学难记,要计算,要动脑等等。作为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探究课堂教学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数学课成为学生“可口”的知识食粮。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任何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都会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也就是认知起点、学习起点。

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逻辑严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都存在一定的前沿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上大部分数学课前都有一定的相关认知基础[2]。

现实起点,所谓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2]。数学学习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广泛联系的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生活中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现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课外书籍、电视、电脑等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等等,都让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才能在课堂上自始至终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味口”的原因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数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现实发展。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数学课,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通过随堂听课,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得出以下原因。

1、学习思路不明确

原因有以下5点:

(1)学习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2)学习方法不当,听课时精力不集中,懒于思考;

(3)不理解题意,或者理解错误;

(4)对解题的题目不明确,不会从题目入手,寻找关键要素和突破口;

(5)练习少,不能掌握知识要点。

2、学习习惯不好

原因有以下5点:

(1)没有预习的习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听课;

(2)不会巩固复习,对学过的知识消化不良,造成基础不牢固;

(3)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导致学习基础越来越差;

(4)不会运用学习工具、学习方式生硬、呆板,导致掌握知识零散;

(5)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不会举一反三。

3、学习方法机械

原因有4点: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用心去记忆知识;

(2)不会有效记忆,像“狗熊掰棒子”一样,背一个忘一个;

(3)学习方法不灵活,生搬硬套,过于死记硬背;

(4)兴趣不足,存在抵触心理,没有联想的进行记忆。

4、学习持久性不够

原因有以下3点:

(1)无法同时书写和思考,很难达到手脑并用;

(2)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所看到的材料;

(3)手和眼协调能力差。

四、打造契合小学生“味口”的数学课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特点这一矛盾日渐突出,以前教师较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然而学生真正喜欢的数学课才是教师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的。探究课堂教学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数学成为学生“可口”的知识食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操作上需更加灵活、更有趣味性、更加吸引学生,更有效。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爱上数学课,契合学生的“味口”,让他们能在数学课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充实与愉悦。

1、 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打开学生对数学课的“味蕾”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美妙的语言可以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尤其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除了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外,还可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和描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之成为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W老师首先让孩子搜集各种各样的钟表,让他们来介绍自己的钟表,孩子们说得兴高采烈,有的学生还从网上搜集到许多有关钟表的图片和资料,争先恐后介绍自己的钟表和自己的小发现,接着W老师就顺势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中更进一步了解了整时和半时,在整节课中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用欣赏的语言增强学生对数学课的“食欲”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做到:一是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一句:“你真棒”,“有进步了”,“太好了”,“向你学习”或拍拍孩子的肩膀,孩子竖竖大拇指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设想,教师都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如,教师对回答?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孩子,给予“讲得好”,“说得不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还孩子”“这道题解答得真棒!”等赞扬的评价方式。对于讲得不好的同学也不能一概否定,相反更应该给予鼓励,耐心开导。如“你的想法是对的,能不能讲得更完整些?”,“能不能换个想法,试一试呢?”

二是要明确具体的指出孩子的进步和优点或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如:在课堂教学“认识左右”时,孩子们观察的非常认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左右物体和朋友,并且说出什么在什么的左边,什么在什么的右边,李梓行小朋友就在情景活动中认识到“左右”位置的相对性,Y老师积极地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同桌两个人握握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再来总结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最后他们发现李梓行说的非常对,同样李梓行小朋友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他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自信更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中,全班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同样,教师在运用欣赏鼓励的指导语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时机,把握分寸与“火候”,而不是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语,否则只能滋长孩子骄傲自满或默然,无所谓的心理。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受数学课的“味道”

小学生学习数学,从实物到抽象出概念存在着一道鸿沟,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得清的数学事实?许多成功的案列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是理解数学的有效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操作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例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Z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观察与对比,首先通过动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描一描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特点。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体验了数学的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这也符合了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Z老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4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可口”数学课的源泉

学生都爱听故事,如果教师把一些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在美妙动听的故事中也会得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学数学,用数学”这节课,L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餐厅开业了,小动物都来参加,总共要来17只动物,动物餐厅的主人说现在已经来了8只小动物,还有几只没来呢?他向小朋友求教:“聪明的小朋友快来帮帮我吧!”此时,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出该怎样计算。本节课通过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创新的源泉也被打开。

又如教学“0―10的认识”时,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孩子记住这些数,老师们编了有趣的歌谣: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左边飘,5像秤勾能买菜,6像哨子肚子大,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拧,9像勺子能盛饭,10像鸡蛋加筷子。学生记住了歌谣,也记住了这10个数的特征,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本来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生活的内容为题材,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数学课,每上一节数学课,就是在享用一顿“可口”的数学大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上一篇:推进农村区域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措施 下一篇:高职院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