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再回首”

时间:2022-10-02 10:14:55

教学中的“再回首”

“有效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事物,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讲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有效教学反思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名师观摩课、对外公开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仔细倾听,用心感悟专家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并将之作为我们自身教学反思的标尺。此时,再想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做法,悟出经验和差距。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找机会把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和专家探讨,通过对话,激发起自身更深入的思考,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例如,在听完一次区教研员唐晓芳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课后,进行了如下反思:

唐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感人至深,平淡中演绎真情、真爱,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醇香和作者的无限孝意,精细雕琢却不留痕迹,时时涌动真情,处处闪现智慧!唐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品味了倾注在身上的母爱,认识身边平凡如水的母爱。这是一堂有思想的课,在文本中流淌着爱,在语言训练中始终以学生为本,紧扣文本,自然而富有实效。

唐老师的这“四抓”呈螺旋型上升之势,既有层层递进的情节与情感推进,又有环环相扣的对话与互动交融,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神形兼备、点面结合,抓住各个训练点(三个“没想到”,“难过”、“愧疚”两种心情,一次真情拥抱),沿着作者的心路轨迹,延伸情感之路面,学生在质朴的语言中和激情的交流中真切感悟到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并由此引发炽热而强烈的感恩之情,真正使学生走进文本并融入角色,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陶醉于浓浓的母子亲情之中……

而本文执教过程更像是一首耐人寻味、意蕴绵长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起”即开端,导入扣住文眼,简明扼要,营造了与课文情境一致的真情实感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展开,抓住三处没想到,体会作者难过、愧疚的心情,呈现出轻重分明的对比,呈现出阅读主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悟,从而丰富突显母亲的形象。

“承”承上,批文入境,渐入佳境,扣住母亲形象,来探究愧疚的原因,抓住重点语词,以读感悟,以读见悟,深切感受母亲的伟大,千言万语都凝聚在一个刻骨铭心的“爱”字中。母亲身轻,却担重,而这力大无穷的源泉就是“爱”,唐老师巧妙地在板书上突显主题,巧妙而自然。

“转”高潮突兀,情理之中,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亲。通过抓“读写结合点”,来感受母爱亲情,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浸润在充满爱的课堂中,情感得到升华,感情基调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此时此刻,联系自己,爱意在笔端流淌,片段练笔抒发真情实感,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触景生情,体会自己母亲的爱。

“合”即收合,余音绕梁。末了,让学生全体起立为自己的母亲深情地朗诵《母亲的爱》,可谓是画龙点睛,对文本的延伸拓展,激发感恩之情,结语凝练主题。板书更是精致巧妙,一目了然,母亲的身轻担重让我感到难过愧疚,我的第一次抱母亲和母亲的无数次抱我,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爱)力大无穷,让我懂得要感恩回报。

本堂课,唐老师声情并茂地为我们演绎了真爱,学生在唐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在浓情中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受到爱的思想教育。在这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场所,如母爱创造奇迹般,唐老师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联系自身的课,感觉缺乏教学的艺术,往往注意要设计精彩的“起”,但有时过于冗长,不干练,未能很好地切入文章主题;往往能“承”接上文,但总会过渡不自然,考虑不够周到,没有起到举纲张目,带出下一个环节的作用;会抓住高潮“转”,但却达不到感动人心,催人泪下,引人入胜的状态;能够有“合”,但没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想,作为一节优秀的课,要凭借教师“起承转合”的功夫,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谨,通体皆活,只有我们设计得合理、巧妙,才能实现教学精益求精。

有效教学反思虽然要回顾过去,却是带着“我还能怎样做得更好”的提问走向未来,走向反思的。俗话说: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深刻的反思,就没有明显的进步;没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就没有持续的进步。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让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中从“我只能这样做”走向“我还能怎样做”,从而不断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无限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职教育硕士)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促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