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黑色失业”与“绿色就业”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02 09:31:22

苏州地区“黑色失业”与“绿色就业”对比研究

摘 要:节能减排、关停并转以及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部分产业及部门日趋衰亡,并排斥出大量劳动者进入失业队伍,形成黑色失业;另一方面,又促进新产品、新部门及新产业的产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形成绿色就业。分析苏州地区黑色失业和绿色就业总量、结构及替代效应,梳理黑色失业和绿色就业的运动路线及其运行原理,评价苏州地区节能减排对就业的影响,不无意义。

关键词:黑色失业;绿色就业;就业破坏机制;替代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4-0062-03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必须具备资本、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等主要的投入要素,这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贡献。理论研究表明,在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或互补的关系。如果资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资源价格提高或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可以通过资源的资本替代或劳动力替代,继续保持行业产出的增长;如果资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是互补关系,则提高资源利用的环境政策就会减小对资源要素的投入比重,从而降低产出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项对5个欧盟国家的1500家企业的调研表明,企业以削减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投资会导致就业缩减,但环境友好型的生态革新将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净效应。

通过对苏州地区黑色失业和绿色就业总量、结构及替代效应进行分析,短期来看,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淘汰钢铁、火电、水泥、重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清洁能源技术的使用等等,会带来相应就业岗位的缩减,造成一定量的失业;长期来看,能源排放与就业存在着替代效应、结构效应。替代效应表现为,一方面传统能源部门因为生产效率提高,导致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使得能源部门产生新的就业机会。结构效应表现为,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和破坏效应同时发生,必然导致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及内部的流动。

一、苏州地区主要行业减排与就业分析

1.黑色行业减排与失业分析

黑色失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新能源的开发、清洁技术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人们对传统能源依赖程度下降,化石能源领域的现有就业岗位消失而造成的失业;二是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关停并转等造成的失业。

“十一五”以来,苏州积极实施节能环保战略,通过狠抓节能技改、能源审计、节能机制建设、淘汰落后产能、“退二进三”、关停并转、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推进节能减排任务,坚决有序地淘汰压缩了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有效控制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五”以来,苏州万元GDP能耗四年累计比2005年末降低约17.77%,形成节能能力350万吨标准煤。其中,截至2009年年底,苏州已经累计关停并转小化工企业952家,实现节能20多万吨标准煤。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黑色失业。权威机构研究表明,减少1吨碳排放,工业部门将有008人失业。据此计算,苏州在“十一五”前四年,由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造成直接失业约29.6万人(370×0.08)。其中,由于组织实施了重点节能技改项目400多项,累计节能350万吨标准煤,造成累计失业约28万人(350万×0.08);由于关停并转小化工企业952家,节能20多万吨标准煤,造成1.6万人失业。

2.四大新兴产业就业分析

近年来,苏州编制了“6+4”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计划,振兴发展石化、轻工、冶金、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新能源、医药和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等四大新兴产业。截至2009年12月,完成新能源等四大新兴产业的重点项目共98个,总投资648.99亿元;还有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在建项目184个,总投资872.7亿元。美国发展中心和美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表明,每1000亿美元的绿色投资能拉动200万人就业。据此计算,苏州累计完成新兴产业项目98个,带动约19万人就业;四大新兴产业的184个在建项目,将带动约26万人就业。

3.六大外包行业就业分析

据了解,苏州的服务外包业已初步形成了软件设计、动漫制作、研发设计、医药研发、金融数据处理、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园区、新区、昆山、太仓、吴中等服务外包重点集聚区。几年来,苏州一直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战略性举措来抓,各服务外包聚集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有利条件,对服务外包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自2006年到去年年底,苏州共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970多家,其中去年一年新增加的企业就达569家,超过了以往历年的增速,也大大超过了电子和纺织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速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局面下,2009年苏州服务外包逆势增长,全市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3.98亿美元,同比增长122%;离岸接包执行额8.71亿美元,同比增长93%。据资料显示,2009年苏州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人员4万余人。

二、苏州地区减排对就业影响的效应评价

节能减排、关停并转以及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部分产业及部门日趋衰亡,并排斥出大量劳动者进入失业队伍;另一方面,又促进新产品及新部门的产生,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就业破坏机制,一是就业创造机制。从就业创造机制而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收益通过产品价格、工资等的灵活调整转化为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而就业破坏机制,使得原先生产的资本品的生产率相对下降,该资本品对应的生产岗位创造的价值相对下降、岗位存续期缩短,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将提前终止该工作岗位,造成失业增加。

1.减排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在长期不存在对失业的挤出效应,仅在短期有可能导致失业水平上升。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条件下总体就业水平如何变化,取决于就业创造与就业破坏机制二者中孰占主导。当节能减排、更新技术成本、培训工人所需的费用很低时,企业将选择在职更新技术,而不是破坏现有工作,这样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就表现为创造机制,对就业的影响是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随着节能减排、更新技术成本、培训工人所需的费用不断上升,企业关停并转,这时破坏效应逐渐增强,就业破坏程度将大于工作岗位的创造,失业率将上升,对就业的影响是破坏效应为主。

苏州在“十一五”前四年,由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造成直接失业约29.6万人(370×008);随着新兴产业和服务外包业的兴起,绿色就业约50万人,最终形成就业总量的净增加。其黑色失业和绿色就业运动路线为:先期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数增加;后期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数增多。从短期来看,由于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淘汰钢铁、火电、水泥、重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技术等等,相应就业岗位缩减,造成黑色失业约30万人。其原理就是,实施严格、强制的节能减排、关停并转,增加了工业部门和传统能源部门的投资与就业压力,就业破坏效应逐渐增强,使得就业破坏机制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就业破坏程度大于工作岗位的创造,失业人数呈增加态势。从长期来看,通过采用先进的能效技术,淘汰了落后产能,从整体上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了新兴产业、绿色行业迅猛兴起及发展,使得就业创造机制逐渐增强,就业创造机制在后期占主导地位,就业创造机制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绿色就业岗位远远多于黑色失业岗位,最终形成了就业总量的净增加。

2.减排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和破坏效应同时发生,必然导致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及内部的流动,这一劳动力的再配置就表现为就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行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将造成结构性失业,一些低端技术人员会失去工作。其理论前提是,各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存在差异,因而出现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并存现象,即技术进步快的部门可能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机会,而技术进步停滞部门则有可能体现为破坏现有工作岗位。由此,技术进步导致失业和岗位空缺同时上升,加剧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

从绿色就业投资创造率来分析,苏州实现了投资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了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2009年苏州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46亿元,增长34.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0.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0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分别远远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长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也将远远大于第二产业投资对就业的拉动,因此就业在一二三产业间的再配置运动线路为,第一、三产业就业创造机制大大强于就业破坏机制,呈现出很强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就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和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投入的需求远大于对能源投入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消费型服务业相比生产型服务业具有更高的碳就业率。

从部门内的就业流动配置来分析,劳动力在部门内实现了流动和再配置。“十一五”期间,苏州工业部门内行业间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有资料显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行业的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以重化工为代表的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纺织等能耗相对较高的行业的比重压缩5-7个百分点。重化工等能耗相对较高的行业的比重压缩,失业岗位相对会增长;而能源消耗低的行业的比重提高,则确保了黑色失业在部门内进行的流动和再配置。

3.替代效应对就业的影响

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低碳生产要素逐渐替代高碳要素投入,能源效率高的新技术替代落后技术,使得相关部门对劳动力投入的需求也同时发生变动。就业在创造机制与破坏机制之间的变动,称为就业的替代效应,其表现为,一方面是传统能源部门因为生产效率提高,如大机组替代小机组,导致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技术使得能源部门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如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产业升级、新能源开发利用、清洁技术使用都会增加对就业的整体需求,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苏州这几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苏州形成了以常熟阿特斯光伏电子有限公司、吴中区百世德、太仓奥特斯维公司为龙头,大市范围内的光伏产业配套企业60多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的光伏产业格局。到2011年,苏州光伏产业将实现620亿元产值,形成一家销售收入150亿元的集团企业,1到2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规模企业,4到6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苏州近一两年,光伏产业已达2000兆瓦的生产能力。欧洲光伏发电行业信息显示,每兆瓦的生产、安装和使用,可提供50个就业机会。按此计算,苏州近一两年仅光伏产业就带动就业达近10万人。今年年初获批的苏州高新区光伏产业园,将用2到3年时间,对现有光伏产业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行业领先优势,加速建成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集群。该产业园规划年产5GW多晶硅片与5GW电池片及组件,到时候将解决25万人就业。苏州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证明,可再生能源绿色领域投资的就业创造比率要大大高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领域,可再生能源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大量的就业,不仅弥补了由于节能减排流失的黑色失业,还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

三、几点建议

“绿色岗位”往往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岗位,从业人员需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学历背景、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从业人员会拥有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不错的薪金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就业前景。“绿色”就业人员从事的工作还不为大家所熟悉,但是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绿色岗位能够在保护环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对政府来说,无疑是诱人的。因此,应通过“黑领”变“绿领”,“存量”变“增量”,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来扩大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发展可再生能源

绿色能源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氢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实践证明,随着绿色投资规模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岗位逐年上升,太阳能等绿色投资的就业创造比例远远高于化石燃料领域,绿色就业岗位远远多于黑色失业岗位。

2.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部件和能源效率设备需求的增大,刺激了绿色制造业的发展。比如,使用智能开关,用手机来控制家里的电器,下班之前半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打开供热。类似这样的智能开关、智能测量表等的生产企业兴起,不仅直接带来大批绿色就业,而且会增加绿色设计者、绿色工程师、绿色稽查人员、绿色项目经理等等新的职业。

3.发展绿色交通

公交系统、地铁系统和轻轨系统是绿色交通的重要部门,对于发展绿色就业有重要意义。对现有的公交和列车进行能源改造,使用混合动力或者天然气,又会产生大量绿色就业。资料显示,引入6100辆天然气动力汽车,将会增加1.8万个新的工作机会。

4.发展基础行业的回收

在钢铁、铝业、造纸等基础行业,绿色就业机会无处不在。钢铁行业如果对废旧钢铁进行回收,可以节省40%-75%的能源消耗。废旧钢铁的回收不仅可以节省能源,也增加了大量的回收就业岗位,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J].外交事务(美国),1994.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4]储东涛.当代江苏经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下一篇:警惕以“左”谋私(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