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对推动民族歌曲传播的帮助

时间:2022-10-02 09:00:36

浅谈媒介对推动民族歌曲传播的帮助

民族歌曲是中国民族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是中国音乐界至关重要的艺术瑰宝。但在当今,民族歌曲多被排挤到大众欣赏的边缘地带,成为小众群体欣赏的音乐。大众接受信息的传播媒介都已把民族音乐放置在信息的边缘。民族歌曲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定义成边缘音乐,或是小众音乐。有人评价民族歌曲的曲高和寡,有人认为民歌已经失去活跃的生命力,更有人莽断民族歌曲被淘汰是社会发展、音乐文化进步必经的过程。

其实,中国民族歌曲在中国,在亚洲,在世界上,都是具有重要存在地位和欣赏价值的,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是人们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民族因其文化而存在。民族文化灭亡之时,也是民族消亡之日。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匈奴、鲜卑等民族消亡了,并不是匈奴人和鲜卑人都被消灭了,魏晋南北朝以降,匈奴和鲜卑的文化完全融入了汉族文化,独立的文化不复存在,这两个民族则退出了历史舞台。[1]

民族特有的文化才是民族能够长久不衰传承至今的核心,才是一个民族所拥有的灵魂。民族区分的意义并不是在于国界、肤色或是血液基因等方面。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四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一词,除了中国一直保存到现在,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其中印度和埃及两国在现如今还拥有独立的国家,为何要加一“古”字?古巴比伦属于现在伊拉克共和国,难道古巴比伦文化是因为国家名称的变化而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梳理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中国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中被完整的、不间断的传承发展下来,其他三个古国的文明已经被吞噬,在地球上消失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如此已可见一斑。

中国民族歌曲涵盖的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传承中日益沉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今更具有中和、优美、典雅、悠闲、恬静、轻柔、和谐、圆通、渐变、定格、定性、线性、自然、辩证等审美特征。[2]笔者查看中国歌曲发展历史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流行歌曲最先被大众接受的是《祝酒歌》。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行最受听众喜爱的歌曲票选中,产生的15首歌曲如《军港之夜》、《绒花》、《幸福不是毛毛雨》等,这些歌曲的题材大多是民歌。在“文化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流行音乐仍然脱离不了民歌的沃土。这些民歌因素的流行音乐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其原因就是民歌来源于大众,来源于人民,不管它如何变异、发展,其最基本的音调仍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3]而当优秀的民族歌曲得不到应有的回应,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传播媒介的力量加速推动民族歌曲的传播与发展。

音乐的本质就是信息,音乐原创者产生的情感用音乐做记录,形成将原创者的信息传递给大众的音乐作品。音乐传播学正是来研究“音乐在社会中通过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一门学科。尽管音乐传播学在近十几年才得以研究并发展成系统的学科体系,但因音乐自古存在,传播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必然运用的一种手段,可以说音乐的传播是自古以来一种自发的社会行为。没有传播就没有音乐文化,传播过程就是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离开音乐载体的民间音调,音乐的纵向延续和横向传播将是不可思议的。[4]人类的社会音乐实践,其本质就是音乐的传播实践。没有音乐传播就没有人类的音乐。[5]应该说,利用媒介传播音乐的方式是古老的,也是必须的社会行为。

一、从应用角度解析媒介传播

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以致我们将当代定义为大众传播时代,或信息社会。音乐传播学学科的建立使音乐工作者开始正视媒介的传播助力,并加以使用。理论层面的音乐传播研究,可以使业界同仁明确媒介传播对音乐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应用层面的研究,让音乐工作者对已出现的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手段予以重视,并合理充分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近年,中国政府大力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让民族歌曲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中国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促使中国大众对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欣赏民族歌曲。如何在大环境下引导大众成为听众,就必须善用媒介传播的助力传播民族歌曲信息,为民族歌曲的发展拓宽受众人群。

传播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点需要重视,一是内容,二是渠道。内容在传播过程需要找到民歌事件的特殊性,也就是特殊点。就“点”铺“面”加以放大作主要传播内容。在长时间的信息传播过程,还需要附加其他多处事件点做传播内容。传播内容也不再是单一一篇新闻,而是需要分割成系列主题的多篇内容,使得在一段单位时间内分步骤逐次传播相关信息,让大众熟知此次民歌事件的整体内容。歌曲作品的内容,表演者者背后的故事,单曲或专辑的打造过程,演出的服饰、嘉宾,演出地点或特殊的时间,舞台的特殊设计等内容都已成为传播工作者挖掘的特殊点。

渠道即为媒介,笔者认为按照实际应用可以将音乐传播媒介分为电视传播媒介、广播传播媒介、报刊传播媒介、互联网传播媒介、其他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图书音像传播、舞台传播、新型媒介传播等)。

二、媒介的应用与效果

1、电视传播的应用与效果

电视媒介是现代传播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媒介,它的优势在于将字符、声音与画面三者结合,给大众立体的信息传递。电视媒介对制作的精细度要求最高,内容的播出也是最具时效的。

一个成型的电视栏目可以得到更多的大众的关注,从探索赏析民族歌曲到民歌演唱者的访谈等内容,都需要民族歌曲积极的加入到节目元素中。电视栏目高效的传播效率,庞大的受众群体,可以让民族歌曲借此得到更多大众的了解和熟知。如青年歌唱家刘和刚,就是通过中央电视台三套(现已改为文艺频道)播出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被大众认识与喜爱的。作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又在中央电视台三套这样具有权威性与高收视率的媒介平台播出,此项赛事在当时具有不可比拟的传播效果。在2006年的比赛中,刘和刚获得比赛开办以来的历史最高分100.13份,荣获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而他在历届比赛上演唱的民歌曲目《美丽的楼兰姑娘》、《儿行千里》、《父亲》等,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2、广播媒介的应用与效果

广播媒介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传递信息的途径是声音。音乐作品完成后的演绎最终也是变成音频。

单一的广播电台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所以中国音乐界在十年前开始整合广播媒介演变出“音乐榜”。音乐榜将数十个地方广播载体整合,通过众多广播媒介的聚集加强了广播载体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广播载体偏地域性的局限短板,把音乐信息规划后做统一的传播规划,提高了音乐信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播能力。从中国第一个由《音乐生活报》主办的《中国原创歌曲榜》到中国文联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合推出的《中国民歌榜》,再到《中国红歌榜》、《音乐风云榜》等众多音乐榜单,广播媒介对民族歌曲的传播有重要的帮助。

广播载体的信息接收终端具有很强的地域范围,每个城市的地方电台是当地大众接收信息的主要选择,民族歌曲作品可以在规划媒介传播时,有选择、分步骤的按照地域划分计划作品传播的方向,达到传播媒介利用的合理化与最优化。

3、报刊媒介的应用与效果

报刊媒介属于平面媒介。平面媒介是指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是相对于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

报刊是传统媒介,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与其他媒介相比拥有两方面的巨大优势。第一,报刊媒介简单、快捷、方便。报刊从文字编辑到设计印刷,所运用的技术相对简单,使报刊媒介的成型过程快捷。报刊可以让大众方便的随身携带,且不会因为信号收讯等问题影响大众接收信息,只要有光源的地方,大众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报刊媒介所传达的信息。

第二,报刊媒介悠长的使用历史,已让大众养成的使用习惯成为定型,全国各地的主流报纸发行量在百万以上,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办公室中、大众家庭中,报纸杂志随处可见。政府与企业部门,预订报纸杂志的规定一直都有,个人用户除却预订,更多人会随时购买一份所需要的报刊媒介。大众通过报刊媒介接收信息成为最主要的习惯之一。民族歌曲通过报刊媒介的传播广度,在短暂的单位时间里便让大众接收认识民族歌曲的信息,并能够认识到民族歌曲拥有的信息价值。

4、互联网媒介的应用分析

互联网媒介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庞大,储存媒介时间长久。互联网媒介受众人群的年轻化,使它传播的信息更加轻松、娱乐;互联网媒介传播速度的高效,使它成为众多媒介最具时效性的媒介;互联网的自由化,让大众自由选择想接收的信息,让信息的受众者可以随时分享信息给他人,转变成信息的者;在互联网媒介中,大众的自由度发挥到极致,除却门户网站与专业网站的信息传播,大众不时在互联网中挖掘出蒙尘遗珠并成功传播。

如2010年带有强烈民族元素的歌曲《忐忑》,因其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等因素,借助互联网媒介的放大作用,在2010年爆红,被大众称为神曲。笔者的数十位媒体同行,曾不约而同纷纷索要演唱者的联系方式,以求得一次获得独家信息的机会。追溯歌曲《忐忑》的表演经历,可发现这首歌曲早在演唱者龚琳娜的恩师——邹文琴教授的音乐会上演唱,在2010年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此歌曲又由龚琳娜登台演唱,随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了2010年北京新春音乐会的演出,依然没有太大的反响。直至2010年夏季,有网友将电视播出的视频传播到互联网上,才被广泛流传。被关注之后,媒介对此事件的信息挖掘深度,把关注点从娱乐方向转到艺术角度,表演者也在媒体采访时开始讲解歌曲的艺术性,浮华娱乐后的沉淀,让大众开始接受这首民歌的艺术价值。

5、其他媒介的应用分析

现代传播媒介中,还有各种类型的媒介拥有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人际传播、图书音像传播、舞台传播、新型媒介传播等媒介传播,有的很古老,有的很新颖,它们的传播方式也是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

人际传播是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使得信息开始有所交流。从信息传播者的传播态度来看,每一条信息都是者自发自愿传递的。人际传播中,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也都是信息接收者,这是一群最苛刻的媒介载体。民族歌曲在现代的人际传播,更可以准确衡量大众对歌曲作品的态度。人际传播媒介是民族歌曲作品最好的监管者,让歌曲原创者在创作过程中去芜存菁,获得优秀的歌曲作品。

图书音像传播也很古老,图书包括书籍、乐谱、教科书等,音像更多的是音乐会专辑、教学光碟或歌曲专辑等。大众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成长中,在自发学习的过程中,图书音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息的印记最深刻,善用图书音像载体的传递,可以让民族歌曲的信息成为大众接收民族歌曲的种子,大众未来对民族歌曲的接受程度,也是从接受图书音像载体的信息开始的。

舞台传播是音乐信息传播中不可被“颠覆、缺失、消灭”的技术手段,它不是消极的媒介传播,有相当艺术功底的表演者才会选择这种媒介,当你登上舞台,一切的行为将在众目睽睽下进行。[6]舞台媒介是现场行为,是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同步活动的,所以民族歌曲作品的好坏,表演者演唱的优劣将一目了然。现在,美奂的舞台,多彩的灯光,华丽的服饰,突出的视觉,在舞台媒介传播民族歌曲时进行合理精细的打磨融合,以突出民族歌曲的欣赏性。

新型媒介是个统称,新型媒介传播需要借助科技发展的力量,随着每一项技术的完善,新型媒介的种类也日益增加。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服务网站(Facebook、开心网、人人网等)都是新型媒介的代表,新型媒介虽然都很年轻,时间长的不过数年,短的仅仅是一、两年,但从当下的传播发展看,新型媒介的传播作用越来越不可被轻视,如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它是人际传播媒介与互联网媒介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自由信息传递与口碑传递的优势,人际传播的低效得到弥补。

总结

民族歌曲的推广与发展需要善用媒介的传播助力,以帮助歌曲增加传递信息的深度与广度。音乐传播的方式并不是绝对不变、相互排斥、相互不容的,多种传播手段的融合已经成为现时代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势。[7]传播渠道随着科技的进步,种类越来越多,不同的渠道针对不同的人群,达到不一样的传播效果。运用单一的传播渠道的音乐传播方式被淘汰,多种传播媒介融合的复合媒介使用成为最佳的传播方式。

民族歌曲的发展需要让大众在了解民族歌曲、认识民族歌曲、热爱民族歌曲、学习民族歌曲四个阶段上,都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载体接受大量优质的民族音乐信息。

对于一门学科,它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至关重要,没有经过实际运用检验的理论只是空想。希望通过本文对媒介传播应用的初步探讨,可以重视民族歌曲借助传播的推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并鼓励音乐传播工作者增加实践操作,辅以更多相关资料供音乐传播学理论的完善。

注释:

[1]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学问》,发表自《中国音乐》,2012.1。

[2] 陈其射,《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因传承》,发表自《音乐研究》,2012.3。

[3] 郑敏,《从音乐奖项格局中看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属性》,发表自《黄钟》, 2005.2。

[4] 冯光钰,《做学问靠积累(上)——我从事音乐传播学研究的回顾》,发表自《音乐探索》,2006.2。

[5] 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发表自《黄钟》,2003.3。

[6] 曾遂今,《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空间与平台》发表自《黄钟》,2011.4。

[7] 汪森,《关于音乐传播学的五点看法》,发表自《黄钟》,2002.2。

张晓理:邯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宋世宗:曾先后任《音乐生活报》青少年专刊副主任,

《中国音乐报》新闻中心主任

上一篇:超限高层评审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