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素材演绎

时间:2022-10-02 08:30:13

【素材一】

博鳌关注青年人的迷茫与时代的缺失

4月14日,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举行。“西安药家鑫”“杭州70码”“富士康连跳”“蚁族”……一组严峻的画面过后,会议现场有些寂静。灯光耀眼的博鳌十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十年过后,一贯讨论发展话题和青年优势的论坛上,首次以两个多小时的长度关注社会高速发展背后被忽视的问题──青年人的迷茫与时代的缺失。

在“经济转型期青年人的困境和超越”主题下,姚明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里却找不到。我在思考,也应该思考,在有选择的时候多思考一下,不要等到最后。”

素材解读:“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卓越网和敦煌网的创始人王树彤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卷语描述如今中国青年身处的时代环境。“在快速奔跑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本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说。素材切中的是时代大环境中出现的诸多困惑,应靠什么来解决。

适用话题: 信仰危机 时代的呼唤坚守

运用示例:

世间,还需要一种“信仰”光芒

在这个世界,有一种理想凌驾于心灵之上,那就是一种高于生命之外的“信仰”,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信仰”就是一座高高耸立的灯塔。然而,改革开放30年后,似乎再也看不到这种“信仰”的光芒了,在铜臭弥漫的社会大环境里,我们看到的是金钱至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实用主义。“信仰危机”的现实造成了思想的混乱与道德的滑坡。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首次以两个多小时的长度关注青年人的迷茫与时代的缺失。“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里却找不到。”姚明在会上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信仰最大的能量是一种自觉。它是斩妖除魔的利剑,砸烂重重桎梏、冲破茫茫雾霭的光明使者,是一种精神寄托。当你承受不住生活压力的时候,信仰是一种依靠。时代呼唤社会化的中国信仰!

【素材二】

药家鑫案向旁听者征集量刑意见

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一名26岁女子,因担心车牌号被对方记下,持水果刀朝对方连捅8刀,致其死亡。药家鑫自述杀人原因是“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西安中级法院开庭审理药家鑫一案时,现场500名旁听人员,每人都收到了一份“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问卷上除了庭审的合议庭成员名单,还有两个问题: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您对旁听案件庭审情况的具体做法和建议?法院此举,引发了社会上下广泛关注。

素材解读:法院完全可以依据现有法律进行量刑。司法的公信力全部维系于其充分说理的理性。法官在判决上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受某些思想的左右,更不能感情用事。虽然说司法的理性并不排斥民意,但一份逻辑清晰、说理充分、量刑恰当的判决书,就是对民意最好的答卷。

适用话题:公信力准绳让事实说话

运用示例:

别拿“民意”当挡箭牌

法律是一种规则,规则是早定下来的,且法律是严肃的,不能说改就改。法官在判决上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受某些思想的左右,更不能感情用事。

药家鑫案庭审中那500名旁听人员,其中包括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案件当事人家属,这些人在作出判断时能否保持足够的理性?显然,这样的“民意”与真实的民意相去甚远。如果法院把这不靠谱的民意调查结果作为量刑依据,非但保证不了判决的公正,反而会削弱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别拿“民意”当挡箭牌,这样“尊重民意”,并不能让审判者堂而皇之地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素材三】

湖北襄樊学院开办“孔明学院”

从千人中遴选80人单独成班,实行书院式管理,特聘首席导师,4至6年弹性学制……湖北襄樊学院于今年3月初开办了“孔明学院”,设立诸葛亮班,尝试一次培养“通才”的本科教育改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国时期的孔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通才”;在诸葛亮躬耕苦读的襄阳隆中,湖北襄阳学院开办“孔明学院”,培养“孔明式”人才,这种办学方式打破了原有本科院校的专业教育传统,究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是校方借孔明之名的哗众取宠之举?近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襄樊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设立孔明学院是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国许多高校也在进行这种探索。

素材解读:襄樊学院作为二本学校,很多人都不知道。通过开办“孔明学院” 这一“新颖”做法,可以一炮走红,提高知名度,以此图发展有何不可?

“孔明学院”“诸葛亮班”是一种炒作。孔明学院虽标榜启发式学习,但不论生源、师资还是教学配置,显然都脱不了传统学院派的窠臼。而诸葛亮是饱尝世情冷暖、阅尽民生疾苦,而后遍交贤能、自学成才的“野战派”,靠一个教室、几本教材,哪里会有什么将相人杰“一批批涌现”。

适用话题:炒作成名与成功摸索面临挑战

运用示例:

从成名到成功

成名与成功,不同境界。真正获得事业的成功,需要深厚的底蕴、恒久的定力和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实力”。太阳何其伟大辉煌,从遥远的亘古走到美丽的现代,从不敲锣击鼓、鸣鞭放炮、祝贺庆典,总是默默地、静静地准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湖北襄樊学院于今年3月初开办“孔明学院”,通过设立诸葛亮班这一“新颖”做法,提高知名度,无可厚非,但“通才”的培养,靠一个教室、几本教材,以及传统的学院派就能完成的吗?这还需思索。如果素质低、积蓄少、功夫差,一味地想靠“包装”“炒作”,靠矫饰“出名”,必将陷入尴尬、窘迫的境地。

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能图一时出名而置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于千里之外。“无限风光在险峰”,真正的成功需要跋涉与探索。

【素材四】

来自老外救人的反思

2011年4月13日 南方网: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刺伤母亲的事件发生时,现场围观者很多,但只有一个老外上前救人。之后又有一个老外上前帮忙。

偌大的浦东机场,行人来来往往,有乘客,有保安,甚至有两个年轻人镇定自若地谈论伤者,可除了那个老外,无人上前救助顾女士。有年轻人说,不是不想帮忙,只是没有相关急救知识,怕帮倒忙……

素材解读:时间已经过去100年,很多人却还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品咂别人的痛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理依然普遍存在。

是啊,我们的课堂,这么多年来,什么时候给学生们提供过真正的应急教育和救护知识教育?更不消说法律教育、公民教育……

适用话题:看客围观 生存环境提升幸福感 学习与生命同行

运用示例:

解读国人围观

2011年4月13日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刺伤母亲的事件发生后,现场很多围观者,但是只有一个老外上前救人。

从表面看,此事体现了国人长久以来的看客劣根性。但就这一行为本身而言,我们不应只从道德视角解读,必须考虑基本国情和国人施救知识的实际。国人围观不施救,在本质上与老人跌倒无人扶一样,都是害怕因此惹祸上身,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并不一定是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其次,一个事实是,只有极少数国人具备最基本的医疗救助知识,绝大部分国人对于施救常识一无所知。所以,看待国人围观、老外施救的这种不正常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批判围观者的层面上,应该从源头上思考,从而采取措施。

上一篇:成于远谋,败于短见 下一篇:点题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