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进度管理实践与讨论

时间:2022-10-02 08:02:39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进度管理实践与讨论

摘要: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长湴-香雪)计划管理工作为例,笔者对轨道交通进度管理制度及方式进行了总结、剖析,并提出了在新时期工程进度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旨在更好地指导地铁工程建设。

关键词:广州地铁、六号线二期、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U231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背景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长湴-香雪)自首期工程长湴站站后折返线起,沿天源路往东行进,经华南植物园、线路经林业学校、柯木塱村、天河软件园,过大观路口,进入萝岗区,再沿广汕路往东行进,继续沿开创大道向东行进,经黄陂村后、暹岗后,下穿北二环高速公路,止于荔红路口。线路全长17.4公里,设地下车站10座,依次为植物园、龙洞、柯木塱、高塘石、黄陂、金峰(原香山路)、暹岗(原科学城东)、苏元(原暹岗)、萝岗和香雪站,在苏元站与二十一号线换乘。在香雪站以东、荔红路东侧设车辆段1座。全线设主变电站1座,位于车辆段内。工程概算104.19亿元。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首期工程线路平面示意图

2计划控制难点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一般分为设计报建、招标、前期、土建施工、机电安装、系统调试、运营联调和试运营等阶段[1],其中设计规划、征地拆迁、管线迁改、交通疏解、土建施工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对于计划管理有着较大的影响。

2.1 建设方案变更影响工程设计报建工作

六号线二期工程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中,批复为总长17.6公里,地下段4.8公里、高架段12.8公里的线路。后因高架段沿线群众提出高架段下地的诉求,市政府在2009年批示二期工程全线下地。在工程由地上线改为地下线的过程中,遇到了施工安全、工期延长、投资增大、资金分摊及重新报批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由于车站施工工法发生重大变更,其用地范围也相应有所增加,因此需重新开展线路详勘、初步设计审查等设计阶段工作,还有车站及区间的总平面图申报、临时用地申报、选址意见书报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报审等报建工作。要完成所有的变更工作,共用时1年。可见,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施工手续合法性及完整性的今天,建设方案的变更必定对工程的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2地质条件影响土建施工进度

六号线二期工程区间工法主要以盾构为主,经地质勘探,沿线区间存在花岗岩微风化、上软下硬地层及孤石地层,根据以往线路盾构施工经验,孤石地质对盾构掘进影响巨大,盾构在通过孤石群过程中极易导致地面塌陷、管线断裂、周边建筑物严重开裂或倒塌的地质灾害,对盾构工期影响非常大,直接决定全线隧道贯通工期。

因此,计划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加强掘进参数管理和报警制度,提前制定多套应急预案。严格控制地表沉降,超前筹划、科学组织,注重工序衔接和过程控制,才能保证盾构机按期始发、按期吊出,区间如期贯通。

2.3新的建造方案影响车辆段建设

萝岗车辆段位于萝岗区开创大道以南、红荔一路以东、伴河路以北,呈南北走向,最大宽度约为250m,长度约为1000m,总用地约为25公顷。在初期规划中,萝岗车辆段仅作为普通的地铁车辆段建设。但随着广州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用地指标缺口巨大。面对严峻的用地形式,萝岗车辆段必须考虑发展上盖物业的可行性。

作为广州地铁第一个含上盖物业的车辆段,其物业规划方案经过了半年的研讨才最终稳定。当车辆段增设上盖物业后,设计人员需考虑上盖建筑物桩基与车辆段轨道道岔区的关系、需考虑上盖物业道路与车辆段的关系、需考虑上盖物业生活区和车辆段轨行区的关系。而由于上盖物业的结构分布对车辆段下部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萝岗车辆段±0.00以下工程一直难以全面开展施工。

3计划管理实践与讨论

目前六号线二期土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回顾项目从设计、报建、前期到土建开工的整个历程,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反应出管理办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实践和讨论,笔者认为未来计划管理必定是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目项目管理信息化主要通过三个工具来实现,分别是:WBS(工作分解结构表)、BIM(建筑信息模型)及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这三个工具,计划管理基本可以在安排、执行、监督三个主要方面实现信息化。

3.1WBS

目前地铁工程计划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计划管理工作没有行业标准;2、统一标准的缺失导致无法实现实时监控3、标准不明导致职责不清。[4]所以,要实现高标准的计划管理,必须使用集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为一体的工具进行工程计划管理。而WBS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WBS是工作分解结构的缩写,它是作为一种展现项目全貌、详细说明各项工作计划的项目管理工具。创建WBS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作思路的整理的过程。它以工作目标为导向,将工作有序地细分为多个阶段,并且能够反应各项工作的逻辑关系。同时它能够与计划管理工具(project)相结合,达到控制工作进程的作用。

3.2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从建筑手绘图书到CAD,实现了建设设计的第一次变革,而BIM时代则是第二次新的飞跃。随着IT技术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分类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因此需要从整体的角度,以统一的建筑信息分类体系框架为基础对已有的分类进行改造和重组。而BIM系统在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施工(建造)阶段、运营阶段都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在设计阶段,BIM技术除了可以进行造型、体量和空间分析外,还可以同时进行能耗分析和建造成本分析等,使得初期方案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在建造阶段,BIM利用虚拟施工技术,对施工活动中的人、财、物、信息流动过程进行全真环境的三维模拟,为施工的各个参与方提供一种易控制、无破坏、低耗费、无风险且能反复多次的实践方法,能有效提高施工水平,消除施工隐患,防止施工事故,减少施工成本及工期,增强施工过程中的决策、优化与控制能力。

在运营阶段,BIM可以高效、精准地帮助运营管理单位实现调度、维修、设备管理精细化。BIM能同步提供设备使用情况及性能、备品备件库存、运营成本分析、客流量等信息,并帮助运营管理人员建立设备维护保养信息库,从而实现设备维护精细化,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减少突况发生的风险。

3.3视频监控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我国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在现阶段施工现场主要功能是能直观的加强对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与应用,它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进行监控,增强了业主对项目施工现场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能减少、防止和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将电子视频监控系统运用到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生产调度、施工管理、现场文明施工的监控中去,是顺应科技与时展的趋势,也是现代工程计划管理的主要手段。

4结束语

在编制总工期策划的实践中,笔者认为要改进计划管理模式和实效,推进信息化是必然之路。只有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计划管理的指导作用,才能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工期策划,才能合理安排均衡生产,从而完成工程建设。六号线二期土建工程已完成50%,工程很快将面临土建专业与机电专业交叉施工的局面,此时将是检验计划管理信息化的时刻。笔者相信只要经过充分的准备、细致的安排,计划管理信息化将会伴随着六号线二期工程的顺利推进而成为地铁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路水记等. 工程投资与计划管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赖明,尚春明,仝贵婵.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J]. 建筑经济,2003,10:

[3]朱禄娟1 王冰2.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WBS分解结构的探讨[R]. 1 北京国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00088 2 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 100094

[4]BIM技术将引领智慧城市建设[J]. 建筑,2012,21

上一篇:关于园林工程项目动工准备工作的论述 下一篇:关于唐山曹妃甸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