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10-02 05:47:44

传统聚落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影响

摘要:从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内在组成体系入手,探索广大农村“聚”的渊源和趋势,分析其对动态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在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的影响,本文以“小鸟天堂”所在地天马村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村聚落;新农村规划;思考;建议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在城市中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乡村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政府、生产者、居住者还是规划人员都受到经济水平、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等的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机制,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①盲目贪大求洋,牺牲自身传统特色与环境,偏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甚至不惜以毁林、毁草、开荒为代价,而对所具有的生态功能、文化及美学内涵考虑很少或忽略。②有些政府虽有品牌意识,但由于对乡村景观意象概念不清,构成要素把握不够,深层次的乡村意象景观的实地研究欠缺,造成对本地特色定位不足,雷同现象普遍,从而降低了乡村的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③规划人员素质差异,对乡村理解不透,同时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生搬硬套地沿用城市规划理论的静态处理模式,忽视村民及公众的乡村景观认知、环境和心理接纳意识,导致乡村整体景观形象特色退化。

这些低层次建设迅速蔓延,侵占了良田耕地,还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留下一大堆与乡村自然秀丽的风格失调的建设,对传统乡村景观的整体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乡村景观功能退化乃至完全消失,对整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负面影响。

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保护传统乡村景观意象的完整和特色,挖掘其无形价值,完善乡村风貌,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地域景观,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规划师不应只是扮演裁缝师的角色,还应充当修补匠的角色。也就是说,新农村规划决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如何更好地完善聚落的布局。

1、聚落的定义及组成和发展

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汉书. 沟洫志》中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 五帝本纪》:“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它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了乡村聚落。

2、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及内部体系和功能混合空间

2. 1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和人缘性

早期人类的聚居是人们为了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根据自然的特点而逐步建造形成的。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对生活和生产来说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如河流、墁坡、有大片的水域或能够提供狩猎采集的森林等;人们总是要选择易于防守的地方,甚至修筑人工地形(沟渠、城墙等) ,有效地辅助聚落的防御能力。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在乡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情感上都与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族类聚居,千百年来总是相对稳定生活在某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点上。由于地缘、人缘等因素,外来人口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工厂大量聚集,虽然职业五花八门,在居住地上形成村落化聚集,形成河南村、安徽村、湖南村等;他们这种自然而然的聚集,也充分说明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千丝万屡的联系,给了我们“聚”的缘由。

2.2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和内在体系

聚落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延续至今,在它的身后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沉淀。各种宗教、宇宙观、空间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等会反映在传统的聚落和住居当中。如我国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和英雄人物等,这些事物反映在空间上就形成了该村的标志:一口老井、一棵古树、一座庙宇、一对石狮、一个牌坊等等,它们都包涵着特定的意义。他们在聚落中位置以及分布方式不同,所具有的意义就不同,这些事物的配置、排列使空间形式化,使场所秩序化,如此聚落的纹理宛若天成。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秩序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累酝酿而成的,相对于城市聚落,其受工业化冲击还不是那么严重。它们日常活动的空间还是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间:平房、狭窄的街道、村头小广场、十字路口大树下的空地等等。小空间更适合人门的日常交往,这些场所是村民门忙碌一天后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秩序是有生命力的,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见证和再现,他们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内在体系(价值观、信仰等)控制着村庄的格局,这种体系本身就是村民所共有的空间概念,将这个空间概念很好地转化为形式的聚落就是现存的一切。

2.3乡村聚落的功能混合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技术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的静态平衡,村庄的边界很快被突破了,宽马路、小洋楼、大广场等一并进入农村。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一完善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减少重复投资,当前许多新农村规划采取拆乡建镇、拆村建乡、迁村并点等强行规划措施。这些措施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农村不同于城市,它自有一整套“聚”的内在体系,并且有相应的空间形态与其协调,这样的聚落能保证村民正常的休息。

如农村的大院落,农民不仅要安放各种农具(包括机动三轮、四轮等) ,还要喂养家禽家畜,有些还要和池塘结合起来,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混合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又如乡村街道长期以来形成了平时人车混行、集市日又成了商业空间和谐场景,严格的车道划分并不适应乡村的人性化街道。

3、村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3.1项目概况

新会天马村位于会城街道南部,南临银洲湖,与新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属于新会城区南部拓展的衔接区域。天马村共有村民小组33个,居住户数2713户,户籍总人口为10273人,户均人口3.8人,合计房屋4022间,现状村庄建设用地85.5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8.8平方米。作为新会形象标志的生命之树“小鸟天堂”,就位于天马村内,这个闻名中外的生态旅游景点,是天然的赏鸟胜地。

3.2规划思路和方法的调整

由于村庄的物质空间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支撑体系,所以规划师要深入了解村民在该村内的生产生活,预测未来他们在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并且可以将这样的“情景”连续起来形成模拟空间。农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规划师要更注重自下而上和村民参与,从调研到方案阶段,规划师都要以农民为主体,他们对村庄的发展、村庄的布局和建设需求对规划师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对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要慎用,农村是有机形成的,同样规划应顺其肌理,如生产和生活混合,商业和居住混合,商业和生产混合,祭祀和商业混合,生产、旅游和娱乐休闲(农家乐)混合等。

3.3保留生态空间

农村是生态生命线,在做规划时不仅要保留天马村的农业用地、森林用地、水面等保护区,还要把昔日生命线系统(水系、山脉、旧村遗址、沟渠等)进行统一调查,划为不可建设区,虽然有的已失去以往的物质功能,现在可以把它们作为记忆与绿化相结合。老井、古树、庙宇、宗祠……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它们更是空间定位的基点,不能轻易拆除。

3.4积极组织人性化的“聚”空间

如果对待城市要大手笔的话,那么对农村需要小细琢。天马村的街道、老井、古树、宗祠等是规划做文章的依据和基点,把每家每户的入口同街道自然衔接,使他们的交往空间由家门口、巷道、街道边到村头大树下等,形成一系列过度空间,再由交往空间的点(巷道,大树下等)、线(各级街道和巷道等)、面(庙宇前广场、大型集市等)形成整个村落的交往的空间体系,既自然又安全。把戏台、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增加的康乐设施结合起来布置;把宗祠、庙宇和文化大院结合布置;把街道边大树下的广场与少儿游戏场地结合布置;将集市点与商业服务设施相融合;传统场地与现代化设施结合布置,不断给村落增加新鲜血液,使其生命有机体得到可持续延伸。

天马村聚落布局的演变史就是村庄从山麓高地向平原放射扩张的过程,是新会传统村庄演化的典型代表。根据该村在不同时期的板块聚落特点,村庄规划还灵活采取了各具针对性的“聚”合措施。

3.4.1 老村理顺发掘

主要指围绕马山的内圈层居住用地,也包括二联组长熊(音“泥”)山北麓一些民宅,是天马村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是早期先民择依山麓高爽之地集聚而居的最早居民点,不少地段仍保留着过百年前的村庄风貌,但随着设施的陈旧破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住宅无人居住的“空心化”现象,但近期内对该区域进行大规模清拆的条件仍不成熟。

规划重点:进行适当强度的理顺,改善交通、疏散、消防,并发掘其蕴涵历史文化的一面,丰富“宜游”的历史文化层面。将历史悠久的凝聚力重新活化,把人们吸引过来。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优化村庄环境有着深刻意义。

3.4.2 旧村整治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二圈层,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属于人口高速增长期,物质水平有限,出现“聚”而欠序的问题,建设追求经济性,式样比较单调,基本设施也开始进入“更年期”,需要进行整治。

环绕天马旧村的月湾河长1326米,在水运为重的年代曾经是本村的交通要道,但两岸的建筑大量占用岸线,严重影响陆路交通,对于道路标准较低、存在明显防灾隐患的老旧村来说,改造月湾河岸线,对于改善天马旧村整体环境,有着深远意义。月湾河需要整治的主要河段就位于该区域内。

规划重点:进行较大力度的整治,将村庄聚落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实现“聚”而有序,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改善交通、疏散、消防、排水、景观,进行路堤结合的月湾河改造,并需要对闲置的空地进行环境美化改造。

3.4.3 新村完善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三圈层,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条件好转,该区域建设标准比以前明显提高,村容村貌趋向现代化,但部分地段仍有设施欠缺,计划近期逐步完善。该时期的物质资产从集有化向个人化分散,村庄集聚力下降,具体表现为该区村民集体活动场所缺乏。

规划重点:进行补遗性的完善工作。增加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如文体康乐设施、并结合绿地休闲空间建设,利用群众互动交流平台,增强村庄的凝聚力,提升“宜居”环境;完成主要巷道的硬面化改造,增加消防供水设施。

4、结语

随着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会更加健全,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使农村的传统空间得以更新和完善。

上一篇:浅谈现代商场新风处理的节能分析和措施 下一篇:浅析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计算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