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健康人格

时间:2022-10-02 05:44:34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健康人格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平台,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改变传统观念,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提高自身学术修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实现下列目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确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学生一定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健康人格

高中历史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而且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

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三、科学处理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历史新课程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一方面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可以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_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可将必修(I)中第六单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必修(Ⅱ)中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Ⅲ)中的第三、四单元有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新教材虽然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但客观上存在难度较大,容量较大的现象。加上各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可根据《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那些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如:讲授法、对论法、辩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改的帷幕已经拉开,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全面实施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闪出新时代的光芒。

上一篇:浅谈古诗鉴赏方法 下一篇:有关技校教师数学教育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