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时间:2022-10-02 05:08:03

浅议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善于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微观物质世界 彰显科学课堂特色为中心目标。为此,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究,真正体验到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科学意识,让科学课拥有更浓的“科学味儿”,引导学生更愿意去探究、去学习。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教学、处理教材和整体把握各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和谐的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加强方法指导、注重课外延伸,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没有使学生有所收获,让科学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探究的痕迹。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科学”之美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科学课中探究式学习的合理运用。那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创设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探究。

1、创设导课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

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促人深思的发问等都可作为创设情境的方法,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去年我局科学教研活动中,一老师在教学《生态平衡》一课时,首先从学生们感兴趣猜谜语活动入手,导入新课;一老师在教学《研究磁铁》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李奶奶回家……);一老师在讲《星座》一课时,先讲牛郎与织女的神话故事等,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好奇心理使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课文,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都能以故事的外景为引子,以探索的内容为正文,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艺术化地表达出科学世界就在生活的点滴内,真真地投入到了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了。这时我们会惊叹,学生的创新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大胆的进行探究。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积极性,激活探究的思维。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例如,《电磁铁》一课,让学生准备好电池、导线等,上课时教师把要求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比赛,鼓励学生看谁做的电磁铁磁力大,学生分组探究,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学生既分工又合作,班内充满了竞争的气氛。当学生吸起一串串大头针时情绪高涨起来,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发明者。这时教师又适时地提出问题,你们用一节电池和多节电池比较,将导线绕的匝数少和绕的匝数多比较,看哪一种情况吸起来的大头针多?探究活动就由此开始了。

一般来说,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内,要尽快地让学生接触探究的事物、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而且这种事物或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要探究要解决的事物或问题上,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从而让学生学会探究。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三、注重研讨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科学探究学习决定了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生活化,教材中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生活的内容,但更多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中。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不要把学生禁锢在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更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而把学生引领到校园、大自然、生活的大环境中去。

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时,老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观察部分动植物,一小组学生提出:“我们小组到花园里摘些叶子回来研究。”但另一组的学生马上反驳:“不能这样。植物是有生命的,把它的叶子摘了会很痛的。”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最后大家提议可以到花园里去实地观察或者收集落叶观察。通过研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培养了交流、概括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在小组质疑中,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小组间的交流,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完整的结论。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和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喜悦与自豪等等,都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当学生通过亲历整个过程得到鼓励时,学生充满了自信,同时,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四、巧用资源,让学生勤于探究。

科学课是综合课程,涉及面广,因此,它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存在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的探究能力。科学课中实验材料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现成的实验配套材料,可以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比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让每个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瓶子装一个小昆虫,拿一片树叶或小草到学校来交给我,这样上课时就有了大量胜过多媒体图片的实物。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究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科学的应用价值,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

总之,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教师要给学生当好参谋,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使学生真真欣赏到“科学”之美。

上一篇:浅议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浅谈冰山模型在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