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音乐的历史脉络及发展现状探析

时间:2022-10-02 05:07:27

客家音乐的历史脉络及发展现状探析

摘 要:客家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支奇葩,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属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厘清客家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客家音乐的重要特征,分析客家音乐发展现状等基本问题,旨在进一步推进客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创新,使这朵音乐奇葩越开越灿烂。

关键词:客家音乐;历史脉络;发展现状

客家音乐是移民的产物,是汉民族音乐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机融合的统一体,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科学探寻客家音乐的历史脉络、客家音乐的特征、客家音乐现状与困境等基本问题,对于我们传承与创新客家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客家音乐形成的历史脉络

1、客家音乐的社会基础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又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种地域现象"。它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独特稳定的语言, 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的汉民族民系,是汉族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据统计,现有客家总人数约5500万,其中85%在中国,10%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余5%散落世界各地。

史界已有定论:客家的先民来自中原。在历史上,从两宋开始,因战乱等原因中原汉民大举南迁落居,途经赣南、闽西抵及梅州,经过历史变迁和文化、文明的交融,最终形成特征明显、稳定性很强的客家民系。之后,客家人又从梅州大量的外迁,扩散到全国和世界各地。为此,史称嘉应州、赣州、汀州为"客家三州",现今,这三个地方仍以客家人为主体,也是客家文化最丰富,保留的最完整的地区。

2、客家音乐形式来源于中原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

客家音乐的起源于古代中原音乐,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来自中原的汉民把包括中原音乐在内的汉文化,逐步传播到闽、粤、赣为主的广大客家地区,同时,经过与本土音乐的有机融合,一种充分体现该民系语言、民俗和精神情操的客家民歌,戏曲、曲艺和器乐等音乐文化也逐渐形成,并不断与周边的其它音乐文化相互交流、采借。经长期的流传、演化,形成了一系列从形式、内容、音调到演唱(演奏)风格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间音乐。

3、客家音乐的内容是客家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反映

客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并受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客家音乐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比如客家山歌,就是人们在从事田间耕种、挑担、上山砍柴、伐木放排等劳动活动时,或为寻觅同伴,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喜欢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

二、客家音乐的特征

1、客家山歌是客家音乐的精华

客家民歌又体现了整个客家音乐文化之精华所在。它题材广泛、内容通俗、形式自由,风格简朴。与客家人的生活劳作、风土人情、语言习俗结合最紧密,它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内心世界。客家山歌既是客家先民离乡背井中与展转迁徙时的忠实伙伴,又是客家人含辛茹苦,创家立业的历史见证;

2、本土性是客家音乐的主要特征

所谓本土性,就是指客家音乐具有的本土特质。虽然客家音乐起源于中原音乐,但在千余年的时间之中,中原音乐与闽、粤、赣地区的本土音乐有一个有机融合、取舍、再造的过程,随着客家文化的发展、成熟,一种充分体现该民系语言、民俗和精神情操的客家民歌,戏曲、曲艺和器乐等音乐文化也逐渐形成,并不断与周边的其它音乐文化相互交流、采借。经长期的流传、演化,形成了一系列从形式、内容、音调到演唱(演奏)风格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间音乐。

3、音调高扬,声音绵长是客家音乐主要的音律形态

在音律艺术上,由于客家地处山区,山歌常出现在深山密林或田野山坑,为求传得远听得清,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其最高音往往在第一句中就出现,起到先声夺人或呼唤的艺术效果,然后逐渐下行至主音结束。在修辞手法上,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到双关、对偶、歇后、排比、顶针(尾驳尾、捡脚跟)、反复重叠等各种修辞手法都有应用。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前两种唱法,歌之头尾还常加歌号子"嗬--喂"。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二句体和四句体。前者运用上下句不断反复而成,一字一音,重在表达歌词内容;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而成,一般歌首有一长拖腔。

三、客家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客家音乐的传承越来越被重视

自1949年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围绕着继承和发展客家音乐,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大量搜集和整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客家音乐。在各级政府、研究院所和高校的重视下,从八十年代开始,各地以不同方式进行了客家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编印了各类《客家山歌》,《客家民间民间歌曲集成》等,特别是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曲目给与了整理,保护了客家音乐的完整性。

2、通过活动为载体,积极推动继承和发展客家音乐。客家地区通过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山歌节" 、"客家新秀演唱比赛"、"送戏下乡"等不同规模、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推动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和客家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不少客家地区,还在当地大中小学开设客家音乐(舞蹈)兴趣班、培训班,推动客家音乐事业的发展。

3、客家音乐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有一大批学者潜心研究客家音乐,在客家音乐的基础性研究、客家音乐现状的研究、客家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客家音乐的教育与创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达成了既要"纵向继承",又要"横向借鉴"的共识。

4、客家音乐申遗工作得到了突破,一批客家音乐项目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8月,"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福建龙岩与福州市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和茶亭十番音乐"、"江西赣南采茶戏和广西博白县桂南采茶戏"、"闽西汉剧"、"木偶戏"、"广东紫金县花朝戏"等七项客家传统音乐项目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客家音乐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客家音乐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内容表演形式固步自封。"不少传统客家音乐其内容多是反映神鬼迷信、因果报应、痴男怨女、嫖赌奇闻的传奇故事,单纯以声腔变化及仿真各种声音来吸引观众,节目内容表演形式一直没有多大变化,缺乏现代气息,以至于观者少,传唱者也随之减少"。

二是传承方式守旧落后。长期以来,传统客家音乐大都靠"口传心授、心神领会"的单一传承方式世代相传,这种方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致使其许多戏种濒临绝迹。

三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缺乏系统理念,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不够,客家音乐的研究、传承的工作大多属民间性质。研究和"保护"后继乏人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 赣南客家山歌的保护与创新. 艺术教育 ,2007,(12)

[2] 冯光钰. 《客家音乐与移民文化》自序、引言及后记. 中国音乐 , 1999, (01)

[3] 周凯模. 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论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0,(01)

[4] 王芳,钟燕红. 关于赣南客家民间音乐创新的思考. 江西社会科学 ,2003,(12)

作者简介:黄海燕 ,女(1980- ),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音乐系,讲师。 陈慧,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音乐系,助教。

上一篇: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