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比“纠正”更有效

时间:2022-10-02 04:50:51

把学生的生字检测试卷拿在手中,仔细地翻看,发现“易错的没错,不该错的错了”,这种反常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学完《长城》一课后,我照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最容易出错的“戍”字在听写中只有3人出错,而对于不太容易出错的“茫”字,却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与“芒”字混淆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静下心来,我开始反思这节课中的识字教学环节:在教学“戍”字时,为了让同学们把这个字记得更牢,我把中间的点用黄颜色的粉笔进行了重点强调,并教给学生一个小小的顺口溜:横“戌”点“戍”空心“戊”,最后通过书空和同桌互相检查的方法对这个字的字形进行了特殊强化,教学重点放在了“预防”上;而“茫”字在教学时,未对字形、字义进行特殊的强调,只是在出现有的同学把“茫”写成“芒”时,我才开始有意识地纠正字形、字义,很显然,教学重点放在了生字出错后的“纠正”上。

这样的识字教学环节必然导致了这样的生字检测结果:“易错的没错,不该错的错了”。在识字教学环节上,如果我们把工夫下在“预防”上,会大大地减少错别字的发生,就像“戍”字;相反,如果我们把工夫下在“纠正”上,就会使错别字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就像“茫”字。尽管在生字检测后我又曾多次强调“茫”与“芒”的区别,进行对比、纠正,但效果似乎不明显。错别字就这样在“发现——纠正——改正——再发生——再纠正——再改正”的恶性循环中纠结着。因为一旦出现错别字再纠正,就要花费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了,从心理认知角度来讲,人的第一印像很牢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现象。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把字写错了,经过很多次纠正后还会错。大家都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可是对于错别字现象来说,却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由此,出现这样“易错的没错,不该错的错了”的“反常现象”实属“正常”。

那么,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呢?

一、注重课前预习,自学生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按时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掌握每个生字的音、形、义,尤其是一字多义、生僻的词语要格外注意。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上做分类记号:如在课文中圈画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做上特殊标记等。预习是中高年级学生在课文中与生字的第一次见面,对于预防错别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课上检查,记忆生字

在第一课时,应有所侧重地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检测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中认识较为困难的生字;可以鼓励学生板书生字;可以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好方法来提醒其他同学记忆生字;也可以利用电教手段直接对生字词进行认读检测。

三、注重随文识字,适时点拨

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要兼顾生字的音、形、义,一定要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把识字任务不露痕迹地完成。同时,也只有放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领悟、理解这些词的意义。

四、注重当堂检测,巩固生字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记忆遗忘特点是先快后慢。教师可当堂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进行复习检测,避免生字的遗忘。检测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听写竞赛的形式;也可采用表述解释或用文中的恰当生字词来听写好句的形式。这样,便于及时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教师也可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

从学生“易错的没错,不该错的错了”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纠正学生错别字的环节上是占重要地位的,只有每一位教师能够在课堂实践前“有效预防”,在课堂实践中“有效识字”,才能出现“易错的没错,不该错的更没错”局面。让我们把识字教学的着力点放在“预防”上,因为“预防”比“纠正”更有效。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过渡衔接探讨 下一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研究意义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