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制度建设铲除造假帐的土壤

时间:2022-10-02 04:48:04

靠制度建设铲除造假帐的土壤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企业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一些为经营业绩注水的假帐也应运而生。假帐形成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一、企业领导施加压力,财会人员被动作假。

在假帐的形成中,这种情况是最多见的。当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向会计人员施压时,一些会计人员就会违背会计法规,弄虚作假。调查显示,一个单位系统性大规模的假帐问题,基本都是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迫的结果。除了单位领导蓄意做假帐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或者给国有企业下达扭亏任务,或其他任务,这时候一些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往往也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许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制度不够健全,因而留下了种种漏洞。个别财会人员经受不住非分的物质利益的诱惑,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贪污挪用公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假帐。

三、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制度也不断发展变革,与国际接轨的力度越来越大,对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的会计人员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由此造成了会计资料失真等问题的发生。

四、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往往片面理解财会制度的作用,为了适应竞争,甚至在财会制度上打主意。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使内部审计机制有名无实,难以发挥监督作用。

财务造假之所以屡屡发生,与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违法违规成本低,导致了造假帐问题屡禁屡犯。要彻底根治这一顽疾,需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治理。

一、依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依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会计法》为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只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行事,就能够确保财会信息的真实准确。这里,特别要突出对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的追究。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造假帐单位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罚、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幅度地提高违法成本,使造假帐者得不偿失,才能够震慑犯罪,从源头上消除造假帐的动机。

二、从原始凭证源头抓起,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当前的经济活动中,一些地方发票管理十分混乱。一些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公开兜售发票的大有人在。虚开增值税发票偷税漏税问题不时发生,一些假发票也大行其道。这些不真实的原始凭证,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要努力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确保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财务损失。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遏制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

四、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要强化会计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要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他们执行制度合法行为的保护力度。同时,创造条件,落实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坚决不做假账。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立信会计服务有限公司)

上一篇:攀爬现代服务业高地需要“海外人梯” 下一篇:合肥科学城,中部科技模式“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