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2 02:54:18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未来社会国际竞争的核心在科技,科技竞争的核心在创新,说到底竞争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性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人才的历史重任。笔者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取决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倾向,并调动一切因素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效果如何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许多,如联系生活现象导入。数学学习是抽象、枯燥的,而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的,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数学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负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播报天气预报时,零上20度,记录为20℃,那么在冬天当温度是零下3度时,我们要如何记录呢?我们在存钱时存入的钱记作正数,那么取出的钱又要如何在存折上表示出来呢。这些生活实例学生较为熟悉,学生能很快回答,零下多少度,记作“-”,在存折上支出的钱也用“-”来表示,但对于“-”所代表的数学意义却不是很明白。此时我导入新课告诉学生“-”在数学上表示负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过渡到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避免教学的突兀性与无趣性。这样的导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的激情得以点燃,学习动机得以提升,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创新的火焰得以点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都指出了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但是让学生经过主动思考,自主地提出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在疑问处提出问题,这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有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循规蹈矩的人是不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严格执行教材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材教参,敢于挑战教师,勇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个人见解。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学生的质疑与发难,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要对学生质疑问难中闪现的创新火花加以助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次课上我正在按照教材讲解着新知,此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我认为书上的这个方法不是很好。他的发言打破了课堂的沉寂,也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但是我并没有武断地加以否定,而是鼓励他将自己的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在我的激励与引导下这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说出来了。我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后我对这位学生的意见表示了肯定。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细节给了学生质疑与创新的动力,学生勇于挑战,勇于质疑的意识得以增强。在鼓励学生质疑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注意甄别与引导,要对其中有价值的见解展开讨论。切忌不要为了鼓励学生质疑而将学生提出的一些没有价值、纯属无稽之谈的意见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大胆尝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促进学生积极动手与动脑,为创新提供“温床”,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创新,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独特见解。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课前我指导学生制作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然后在课上提出: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我让学生地行大胆的猜测,并通过亲自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从圆锥与圆柱的形状上学生普遍得出圆锥的体积要比圆柱的体积小,那么究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呢?有的学生猜测是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猜测是三分之一,也有的学生猜测是四分之一。接下来我让学生同桌间展开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结论。通过学生的积极动手与主动思考,有的学生将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里,发现倒了三次后圆柱才满,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将圆柱里的水倒入圆锥,发现圆柱里的水可以倒满三次圆锥,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这样在积极动手与动脑中,学生大胆猜测,积极验证,在主动的探索中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闪现着学生创新的火花,孕育着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着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有长期的打算。要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融入到每次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时而闪现的创新火花,加以积极诱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增强,创新思维得以展现,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点滴谈 下一篇:简析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