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市也疯狂

时间:2022-10-02 02:21:29

银行上市也疯狂

兴业银行2月5日登陆沪市拉开了银行业2007年的上市帷幕。目前中信银行已确定以A+H方式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光大银行获得注资之后上市亦是铁定之势,其他如南京市商业银行、宁波市商业银行等等也是箭在弦上。

根据银监会规定,2006年12月11日后,希望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在满足两个条件“开业三年”和“连续两年盈利”后,可以向中国银监会提出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至此,中国将履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承诺。中国银行业,从以往的兵临城下到了短兵相接的阶段,进入了与“狼”共舞的后WTO时代。

银监会《条例》一,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等9家银行第一时间向银监会提交了申请,成为首批申请筹建本地子银行及人民币零售业务牌照的外资银行,随后马上又有法国兴业三井住友等多家银行申请第二批成为法人银行资格。

在此之前,外资银行借道中资资源,通过战略投资者姿态入股中资银行,也早为日后金融业重组兼并埋下伏笔。除了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如深发展,光大、中信、民生、华夏,甚至城市商业银行亦得青睐,早在2005年,已有25家外资银行向20家中资银行入股,2006年中资银行更是热得烫手。尽管银监会规定单一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但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总持股比例超过25%,由于看好长期发展与资本溢价,外资银行投资中资银行热情不减。2005年外资投资入股国内银行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已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据瑞银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预计,2007年外资将至少持有中资银行六分之一的份额。相对外资银行,大众公认中资银行的优势在于网点以及公司客户,表面劣势在于服务员工等方面,但是最大不同恐怕还是产权模糊的中资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管理。不过,今天的中资银行离五年前毕竟已是另一番天地。

自从外资八股中资以来,“银行贱卖论”和“国家安全威胁说”的喧哗也从未停息。2006年12月,银监会修订法规,以往中资商业银行发起入股东中必须包括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不再适用,而只需应当包括合格的战略投资者,同时高层暗示外资持股可能会有提升(广发行已算破例)。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大展拳脚,这表示过去外资银行单一倚赖以战略投资者入中国市场的路径有所改变,游戏的规则亦有所改变。

与其说2007年的中国银行业正走入与狼共舞的时日,不如说走入一个更健康更市场化的转折点更为妥帖。

判断银行系统管理成功的标准,除了银行股发行与走势,更重要的是上市之后公司管理、规模、利润的诸多提升变化。对于已经上市的中资银行,如何借助市场重组是当务之急而那些目前还达不到A股上市标准的银行,情况更是岌岌可危,如何谋求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在担心他人夺食之前应该考虑的――目前国有银行减少网点之际,或许正是不少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机会;此外,开放民间金融与开发农村金融也将不容搁置,毕竟比起国有银行,民间金融能带来更多可塑性与想象力。

这些,才是比上市更为迫切摆到中资银行面前的事。

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尚未上市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于1月24日表示将选择时机挂牌上市。

上一篇:柬埔寨的“狼女” 下一篇:高外汇储备拷问政府理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