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02 12:08:12

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依靠的两支最重要的队伍。但是在高校,他们的工作地位和报酬却有很大差异。本文在公平理论的基础上,从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工作地位、工作压力、工作成就感、工作发展、工作报酬七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有效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教师 公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208-02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战斗在高等教育第一线的最重要的两支队伍。这两支队伍相辅相成,他们一支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一支承担着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任务。在他们的共同教育下,高校大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顺利地成长成才。众所周知,提起高校专业教师,学校重视,社会也重视;可是提到高校辅导员,无论社会还是辅导员本人都无法感受到与专业教师相同的职业认同感。本文笔者在公平理论的视角下,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全方位地进行了比较,期望在对比中能更加清晰地呈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从而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且要受到相对值的影响。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做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1]下面本文就从横向比较的角度从七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作以比较。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比较

(一)工作时间

辅导员平时要坐班,每天朝八晚五。而实际上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大大超出了这八小时。“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辅导员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2]从事过辅导员工作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每学期开学、放假辅导员都要比专业教师早来晚走,组织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平时正常上班,晚上或周末还常常要加班,参与指导学生的各项活动。学生有困难时,随时要找辅导员沟通解决。相比之下,专业教师不坐班,每周上课一至两次,每次几学时。他们拥有的自由支配时间很多,课后可以搞科研,做课题,到外校上课等。而辅导员自己支配的时间却极少。

(二)工作任务

专业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上好自己所带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某一门课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取得合格的成绩就可以了。尽管近年来教师还要面临着较大的发表学术论文和争取科研项目的任务,但是这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努力。无论教学和科研,教师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我控制能力。总之,专业教师的工作任务明确、集中。而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却涉及了学生除了上课以外的全部,要受到学校多个部门的领导(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具体包括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军训、就业指导、帮困助学、奖学金评定等方方面面。所以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多变,难以主观掌控。

(三)工作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逐年提高,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更是令人尊敬与羡慕的。可是辅导员却没有这份殊荣,人们一听到是辅导员,难以心生崇敬。在高校,大多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福利待遇及生活条件都处于学校的底层,额外收入也少。他们没有专业教师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也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替代性较大,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实际地位相当于“生头师尾”。[3]

(四)工作压力

专业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顺利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就可以,相对压力较小。而辅导员的压力要比专业教师大得多。他们整天要面临众多学生,每天事务缠身,还担心学生中会发生突发事件,处于高焦虑状态。而往往一件突发事件就会让辅导员前期工作功亏一篑。陈秋燕在泉州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指出了辅导员工作的六大压力源:“工作量大”“学生思想复杂多元”是最大的压力源,其次是“工作中的突发性与应急性”“自身发展前途”,再次,“职责不清”与“额外负担”也是辅导员高压力的来源。[4]

(五)工作成就感

专业教师的成绩多呈显性,容易测量,比如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可以直观看到。如果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做得好,那么学生会满意,领导会满意,自然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而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却多呈隐性,不宜测量。辅导员工作做得好,只会表现在日常管理顺利进行,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这一切成绩表面看起来那样习以为常,不值得一提。殊不知,为了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和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在幕后要做多少工作,付出多少精力,牺牲多少时间。学生刚入学,他们要引导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生宿舍关系有矛盾,他们要解决;学生找工作考研,他们要指导……辅导员做了这么多工作,只有自己最清楚,学生本人最清楚,学校领导既不清楚,也不知道。因此,辅导员长期得不到肯定与表扬,工作成就感极低,很多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感觉很茫然。

(六)工作发展

专业教师的工作发展路径明确,考核标准相对清晰,通过个人努力,很容易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而且常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而辅导员的发展则存在较多的未知数,职称晋升还很缓慢。贾陆和、吕澜在浙江省辅导员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39.6%的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提升机会表示了不满。在职称评定方面,辅导员是参照专任教师系列进行。但是辅导员由于长期从事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从事科研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都处于劣势,在晋升职称方面不如专业教师有优势,有高级职称的很少。[5]而且,辅导员也很少有出去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

(七)工作报酬

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一般也按照职称拿工资。也就是说,中级职称的辅导员与同职称的专业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一样的。然而客观地说,同职称辅导员的工作投入要比专业教师多得多。职称结构上,辅导员队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人较少,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较多。在相应的经济地位和待遇上,二者存在很大的差距。徐文雄等在六所高校的专职辅导员500份问卷调查中统计显示,82.9%和83.0%的被调查者对工资、福利待遇表示不太满意,80.5%对工作报酬与工作量之比表示不够满意。[6]相比之下,辅导员内心产生严重的不公平感,以至于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离开辅导员队伍。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尽管目前高校辅导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如何强调都不为过。高校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为学生服务。一所高校缺少一两名专业教师,学生会少学到一两门知识或技能;但是如果缺少辅导员,学生就会成为没有家长没人管的孩子,无所适从,学校的各项学生工作也无法开展和实施。因此,当前高校必须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各方面工作的差距,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一)提高薪酬待遇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

辅导员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任务重,高校必须在薪酬待遇政策等方面保障辅导员的“高付出,高回报”。一方面,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打破职称职务局限,实施定岗薪酬制,尽量体现辅导员劳动付出与报酬间的平衡以及辅导员与专任教师报酬的平衡。另一方面,实施工资浮动与工作年限挂钩制度,对于连续从事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工作的每月再增加一定数额的补贴,补贴增加的数额随年限上调。[7]这种经济上的肯定不仅是认可辅导员的劳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会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从事这一职业。

(二)提高工作地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学校领导要把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提高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政领导要经常关注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着力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强化辅导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让辅导员感受到自己备受关注,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以一种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自己的工作,从而稳定辅导员队伍。[8]

(三)健全管理考核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在组织管理中,被管理者心理上的不公平感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要合理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肯定工作成绩和劳动价值,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科学公正的业绩考核的基础上,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性薪酬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公平合理。[9]如何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这也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四)加强培养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

学校要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辅导员培训和科研,为辅导员学习提高创造条件。学校应当理解并尊重这支年轻队伍,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发展问题上,尽量保证辅导员的“优出”,通畅队伍建设的“出口”,盘活队伍建设的全局。加强辅导员队伍与学校专业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的相互交流,努力形成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的“大循环”机制,力争形成一支具有骨干力量、专兼结合、动态平衡的优秀辅导员队伍。[10]

高校扩招后,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过去更艰难和繁重。所以高校在发展中必须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放在同等地位,让他们拥有同等待遇,甚至必要时有关政策要向辅导员适当倾斜,这样才能让辅导员心里感到公平,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稳定辅导员队伍,从而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德华,陈志绯,龚娴静.莆田学院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价[J].莆田学院学报,2008(2):98.

[2][10]应中正,苏静,刘冀萍.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研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61-64.

[3]张艳萍,王庆如.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8(5):95.

[4]陈秋燕.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基于泉州三所高校的调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11)117-118.

[5]贾陆和,吕澜.高校辅导员工作特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查[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2.

[6]徐文雄,蒲伟,彭正霞.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5):84.

[7]张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0(10):224.

[8]冼颖妍.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5):163.

[9]覃干超.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78.

Study on Tea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Based on Justice Theory

Luo Chunli Chen Xuekuan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 China)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teams that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must depend on.But their work status and reward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colleges. Based on justice theory,this paper compares with each other from seven aspects of working time,task,status,sense of achievement,development,rewards.I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Key words: counselor; professional teacher; justice theory

上一篇:当代大学社团的创新与发展探析 下一篇:绩效工资利弊分析及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