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享空间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01 10:59:09

学习共享空间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摘 要:学习共享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进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图书馆推行服务创新的重要模式。在分析论述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借鉴学习共享空间以人为本、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理念,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加以改造,建设专业学习、特色学习区域等特色空间,使其成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理想学习场所,实现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0.7 G25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65-04

Learning Commons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Function

Fan Yanfen(Liaoning University Library, Shenyang,Liaoning, 110036)

Abstract:Learning commons originated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gradually becomes a very important innovation strategy of library.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ion,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aim,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strategy to alter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The idea of learning commons is a good idea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achiev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learning commons; information commons;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CLC number: G250.7 G258.6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65-04

1学习共享空间:概念与内涵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以下简称LC)源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的基本理念,是其概念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果,IC、LC在服务功能上并无质的区别,只是LC在IC研究和实践领域中更具侧重性、更倾向于普通用户的交流学习,而不是仅仅以支持科研为目的的信息服务。或者说,LC除具有IC所有的特征和功能外,它更加强调对协同式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1 ]

根据任树怀提出的IC理论模型,IC是一种以培育用户信息素养,促进其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组成。虚拟层是由虚拟空间、信息资源、社会网络和网络软件设施等部分组成,是用户学习、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门户和虚拟社区,为用户实现开放获取、交流互动、知识共享等活动[2 ]提供一站式的虚拟环境。从总体架构来看,LC与IC一样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部分组成,但其构成元素及功能则更侧重于对协同学习的支持。[3 ]

虚拟层作为一种借助网络提供LC服务的形式,是LC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种在线的虚拟学习环境,把多种资源有机地整合到一个基于Web2.0技术所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中。由此,这个虚拟学习环境通过配置丰富的学习工具以及灵活、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包括学习、写作、研究、计算、教学和服务等要素的“一站式”在线学习环境。[4 ]除了具备IC虚拟层的基本要素外,LC同样需要IC的服务共享物理空间(实体层)和专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层)。因此,对LC比较恰当的理解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创造为目标,在IC的基础上,着力于运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图书馆与校内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参与,创造的一个支持学生协同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社区和学习资源中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创造的目标。[5 ]

2大学图书馆LC建设目标

大学图书馆LC构建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其构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提供便捷的网络、功能齐全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配置个性化的馆舍空间,在各种专业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把大学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以培育用户的信息素养,促进用户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6 ]LC具体建设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通过广泛而便利的服务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2)建设满足个人和小组研究等个性化需要的设备齐全的物理空间,提供特定的学习场所;(3)构建一个整合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 强化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指导项目以及参考咨询帮助来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7 ]

3 LC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LC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作为建设理念,强调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协作学习。从内涵和功能上讲,LC是一个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充满活力并极具吸引力的、配备有丰富信息资源及现代化设施的学习环境,它整合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以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与研究。[8 ] LC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基于信息素养、大学课程学习、培养学习型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是一个整合好的学习环境,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特有的服务功能。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以构建创造性学习为目的的知识平台,也是图书馆知识化和人性化的创新服务平台。[9 ]

以用户为中心的LC适应了大学教学中现代协作式和探究式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如加拿大皇后大学Staffer图书馆、美国Dartmouth大学图书馆、加拿大Guelph大学Mclaughin图书馆的LC成功案例。1999年为实现学校内部多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加拿大Guelph大学Mclaughin图书馆创建了LC。其主要集成了以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学习服务、残障服务、研究帮助和信息素养提高服务、小组学习支持服务和写作服务等,并在图书馆的格局与功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革新。LC一经使用,就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据统计,2004~2005年间入馆大学生与馆藏利用均有30%左右的增长;使用LC服务的大学生逐年增加,新生使用率达到50%;学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LC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学习空间,在支持大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美国家大学图书馆LC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LC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资料,对进一步探索LC理论,甚至在我国创建LC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LC是现代大学图书馆一种理想学习场所,其建设理念、空间设计和服务模式值得我国大学图书馆借鉴。笔者认为,在我国建设LC尚需时日,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LC先进理念,改造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4以LC理念改造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4.1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弊端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均存在弊端,许多服务只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共性需求,缺乏个性化,缺乏协作与互动,因此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为:

大学图书馆藏、借、阅、查、参一体的文献资源阅览室纸本文献丰富,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纸本文献查询、阅览和外借服务。但单个阅览室文献品种相对单一,数字资源的整合与联接相对不足,同时传统的服务观念要求文献资源阅览室保持安静的阅览环境,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文献资源阅览室功能单一。

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设备为支撑,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是为用户提供网上各种数字化资源的场所。[10 ] 在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初期,电子阅览室成为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良好空间。然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子阅览室上座率不高。加之有些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不足,缺乏特色和深层次服务,不能充分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致使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电子阅览室成为许多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不能真正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大学图书馆自修室的功能单一,但却占据了图书馆大量的阅览面积,造成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及建筑资源的双重浪费。

4.2借鉴LC先进理念,实现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改造

4.2.1 文献资源阅览室向专业学习区转变

大学图书馆围绕本校的学科设置以及发展目标配置资源。由于纸质文献历史悠久,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大多体系完备、馆藏丰富,并按学科专业分类管理,分布于各文献资源阅览室。因此,利用现有文献分布格局,将原阅览室的阅览空间依托文献专业分布建立专业学习区,如文史专业学习区、经济专业学习区、理化专业学习区等,各专业学习区即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融通,专业学习区内要设立群组协作学习区及独立学习区,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等个性化需求。专业学习区内要根据功能的需要,配备有利于学习、交流和协作的现代技术设备与设施,比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互联网、无线网络、咨询和技术支持平台等,专业学习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有机结合。

4.2.2 电子阅览室向协作式学习服务模式转变

当前多数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都有了一定规模,但服务方式和设备布局相对单一,且缺乏群体性,不能提供协作式学习的集体空间,与一般的网络终端功能无异。而协作式学习在大学的兴起对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电子阅览室创造随意交流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团队活动和集体学习的条件,构建协作式学习模式是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改造的重要内容。

4.2.3 建立特色学习区域

以用户为中心,促进协作式学习,因需而变,彻底改造大学图书馆自修室等功能单一场所,建立特色学习区域(大学图书馆特色学习区域设计见表1)。

4.3 大学图书馆LC理念下的服务创新需重视的关键问题

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仅有实体空间的改造和设备的配置是远远不够的,资源与人员是LC构建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中应特别重视的内容。

4.3.1 建立科学有效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资源是连接实体环境与数字环境的纽带,是支持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之间协作与互动的桥梁。[11 ]用户需要利用图书馆大量的期刊、书籍、图像文件等资源,如果没有丰富的资源,学习共享空间将与计算机房无异,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创新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业人员必须不断地丰富、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纸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各类软件、开放系统等信息资源,提供知识导航、跨库检索、开放链接等知识管理方式,以保障实现功能改造后的图书馆成为师生学习的最佳场所。

4.3.2 组建多层次的服务人员队伍

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可以说,各类人员提供的服务是图书馆特色学习区域内除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以外,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因此,人员的配备不容忽视。包括:参考咨询专业人员,负责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人员,负责解答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各类软硬件中的技术问题;在线的学科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将用户和各个专业的学科专业人员联系起来,为用户解答专业问题;普通图书馆员或技术人员,支持服务功能区的正常运行,每个功能区都需要馆员或技术人员随时提供帮助;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可以吸纳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以及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技术指导室、语言学习室和考研专区的工作中来。

5 结语

协作式学习在高校的兴起对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C正是为满足学生对协同式学习环境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IC发展的新阶段和主要分支之一。LC以人为本,倡导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给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阶段,秉承LC的建设原则与理念,改造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整合各种有效的服务手段来全面支持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宽松、便捷、舒适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学习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12 ]正是适应了大学教育改革与图书馆的发展潮流,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惠兰.空间:为学习而变――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5):121-124,128.

[2]任树怀,盛兴军.信息共享理论模型构建与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4):34-40.

[3][12]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 2009,(1):46-48.

[4]卢志国.大学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分析[J].情报杂志,2008,(10):96-99.

[5]李瑛.学习共享空间:内涵、特征与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1-104.

[6]盛兴军,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实体空间的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377-381,410.

[7]宋惠兰.整合与变革:皇后大学学习共享空间创建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09,(6):176-178.

[8]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图书馆学研究, 2009,(2):52-56.

[9]李铮,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3):19-24.

[10][11]朱永武等.改变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J].现代情报,2009,(9):148-150.

作者简介:范艳芬(1972-),女,辽宁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服务理念下的知识管理研究 下一篇:美国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