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批评报道的原则

时间:2022-10-01 07:26:45

既当报喜的“喜鹊”,又当啼血的杜鹃,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性原则所决定的。”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与开展积极有效的批评报道并不矛盾。因为,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另一个命题:新闻报道以对消极、丑恶现象的批评揭露为辅。有主有辅,主辅互补,这也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说,正面宣传是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那么,批评揭露就是告诫人们不应该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讲,严肃认真、把握分寸、讲究方法、注重效果的批评报道,是强化正面宣传的必要补充。

如何写好批评报道,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批评报道应严格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一、选材要准确。同志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这应该成为批评报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我们选择批评报道题材必须遵守的原则。

新闻报道不是有新闻必报,批评报道更不能不加选择地一哄而上。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开展批评报道,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出发点,必须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目的,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在报道的选材上注重全局性、普遍性和典型性,以达到引导舆论、批评错误和促进工作的目的。

注重选材的全局性,就是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应充分考虑批评报道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文明和进步。

注重选材的普遍性,就是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澄清问题的是非曲直,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社会共鸣,以发挥批评报道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作用。

注重选材的典型性,就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选取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选取那些群众关注的经过努力能够予以解决的问题,及时给予披露或曝光,以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采访要深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批评报道更要做到事实准确。既要做到现象真实,也要力争本质真实。这就要求记者在批评报道的采访中,要重视对事实的深入挖掘,要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和反映,深入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大量地详细地占有材料,力避主观臆断、以偏概全。

批评报道的素材尽管来源不一,有的是电话举报,有的是群众来信,有的是上门反映。但是,无论线索来自何方,都要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对事实,要避免因事实有出入而被动。

批评报道一般情况复杂,头绪繁乱,要保证客观真实,采访就要力戒表面化和片面性。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采访和对事实的深入分析,才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要根据事实,采取以下方法区别对待:重大事件蹲点采访,集中时间和精力,求得对事件的透彻了解;突发事件突击采访,随机应变,迅速查明真相;长期性的问题,可以在正常的采访活动中交叉采访;涉及面广的问题,可以巡回采访,点面结合,了解微观,把握宏观。有时还可以隐性采访,多方位、多层次了解情况。

同时,在批评报道采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证据。根据新闻采访允许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证据,以有效地避免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新闻官司。

三、写作要实在。批评报道在写作时要实实在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客观。客观性是对媒体再现新闻事实的基本要求。批评报道讲究客观方法,就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完全用写实的手法,不要带任何主观意念,要大写实,不要大写意;要临摹,不要创造;要白描,不要修饰;要抓拍,不要摆拍。要相信读者在看了事实本身后,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

公正。对事件涉及的双方或多方不偏不倚,平等叙述,不带任何感彩。爱憎分明应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但在批评报道的写作过程中,要尽量克制感情,不要感情用事。批评报道应以叙述情况为主,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有意歪曲,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在写作时,不要使用定性的名词、代词,要多用具体的名词、代词;尽量不要使用形容词、副词,多用具体的动词、数量词,严禁使用诽谤、侮辱性语言。

准确。就是事实要准确,叙述要准确,用词要准确。一是一、二是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要做到具体明白而不是含混不清。字、词、句使用要得当,表述要合乎逻辑,概念要明确,甚至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做到准确无误。

四、刊登要谨慎。因为批评报道是批评或揭露性的,而且是公开的,必然会涉及到一些部门或个人。对被批评者来说,会直接影响到部门和个人的声誉,甚至会影响到某些人的前途和命运,弄不好会吃官司。因此,刊登批评稿件要慎之又慎,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坚持送审制度。记者或报社可将见报前的批评稿件送给有关单位或个人征求意见。对于点名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有关部门或单位领导的稿件,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审批。

二是要考虑被批评者的意见。如果对方提出不同意见,应充分予以考虑。事实有出入的部分,可补充采访、修改;被批评者如改变态度,表示愿意尽快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可以推迟刊登;如果问题在一个时期内得到解决和处理,则可能变换角度刊登或者干脆不再刊登。

总之,批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大难题,也是新闻报道的重大课题。一定要遵循服务大局、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工作认真、方法灵活、重在效果的思路,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使其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周瑞金:历史与现实,快乐还是痛苦? 下一篇:“农民记者”――闫治凯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