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时间:2022-10-01 05:45:32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应该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趣的物理学习。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不再是物理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物理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转变思想观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带着激情、坚毅、独立自主的品质参与物理教学过程,才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传统物理教学的四种现象

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已不再适应信息社会,严重的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紧扣考纲,唯高考至上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物理教师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唯高考至上,将物理丰富的知识变成了层次分明的考点。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非重点,什么是该应用的,什么是该了解的,条条框框不敢脱离半点。对选学内容一扫而过,用简短的几句代过,对非重点的内容,作相象征性的介绍,对重点的内容,急于让学生一下子掌握,补充的详细全面,然而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讲深讲透、一步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瞄准高考,把学生主动学习变成教师努力教学,具体到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全面、具体、彻底地轰炸技术。将重点知识讲深讲透,滴水不漏,希望全体同学都明白了,希望几节课学生可以掌握知识能在高考时应用。

然而,任何教学都是循序渐进地过程,人类认识物理规律尚且需要几个世纪,学生也只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省才能正确掌握规律。另一方面,教育的目标,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达到同一水平,差距是不可能消灭的,只是通过教学努力使全同学掌握大纲预定的最基本地物理知识,使各个同学在自身条件下智力水平有所发展。认识到这一点,物理教学中会更多考虑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而非老师把自己经验和体会传给学生,学生会拿来使用即可,这样地教学老师辛苦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

3.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地科学,物理实验是科学家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地基本手段,也是检验物理规律地唯一标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为应付高考,又为节省时间。把大纲规定的几个必考实验在黑板上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这样的教学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考虑到学科特点,是教师的思想实验代替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习题教学开展题海战术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带领学生做大量的习题,且题目偏难;这样我们就看到;教师疲于找题,无精力找规律;学生疲于解题,无精力消化。其结果是导致师生负担加重,效率降低,学生智力受到抑制,从根本上损害了教学效果。教学要走出这一误区仍然需从学生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的规律决定教的规律。所以在进行教学策略研究时,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说到底仍是研究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考虑。

二.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和创造性学习谈些体会。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和教学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根本作用体现在为学生的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维,怎样认识客观和主观世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单纯靠教师的注入灌输。过去的传统教学有它的优点,但常出现重“主导”轻“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弊端,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全面发展。要开展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3页)生观、质量观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确立正确的“角色”定位,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

1.巧设情景,激活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或者在课堂上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在教学中,每次讲完一些新的内容,都布置一些跟新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认真思考预习。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叫班里成绩一般的某个同学发表自己对于预习后的见解、观点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子上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单单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要如此,在练习的时候也应如此,应做好“三习”结合,也就是课前预习(感知)课堂练习(理解、讲题)课后复习(拓展、编题)。

首先在上课之前,先要求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会对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哪些内容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形成质疑。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就会全身贯注地去听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也为上课学生提问做了铺垫。在课堂练习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讲题并接受老师辅导,使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课后复习与作业当中,更要为部分好的学生设置编题的机会,通过编题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加以拓展,学以致用。

3.就是要做到:面向全体、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在课堂练习当中,要加大训练的份量。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有关于教材中重难点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总而言之,只有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来组织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一篇:让学生在“探宝”中享受学习乐趣 下一篇:管理会计在医院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