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需借“四把梯”

时间:2022-10-01 04:48:34

教师专业成长需借“四把梯”

中小学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如何在这条道路上更有效地前行,也许是每一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任的教师都会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需借“四把梯”,才能驶入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收获幸福快乐的职业人生。

一、以书为梯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朱小蔓博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教师专业成长最主要的是教育思想的成熟。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必须博览群书,向教育界的大师、专家、名师学习,吸取他们思想的精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综观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莫不如此。可以这样说,一个成功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就是他的读书史,像李吉林、干永正、李镇西、窦桂梅,等等。阅读他们的成长之路,你会发现是一本本经典书籍陪伴他们度过了每一个夜晚。

我们要养成一种坐得下来、静得下心、思得进去的阅读习惯,做到终生与书为伴,有效阅读,高效运用,让读书成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教师,要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铺设为人师的“底色”;要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读少儿读物,把准学生的思想发展脉搏,走进学生的心灵;要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读教学专著,掌握教学规律,读心理学,了解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只有我们以书为“梯”,才能使自己更富有思想,更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才能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遵循青少年心理特点及人才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启蒙和精神的引领。

二、以人为梯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没有人能答上来。一个老和尚微笑着说:“放在大海里它就不会干涸。”众僧人恍然大悟。在社会上的人就仿佛大海中的一滴水,只要身处其中,就能从集体中学到很多,永不枯竭。一滴水是何其小,大海又是何其大啊!只要我们心中充满欣赏之情和敬仰之情,定能处处捕捉到他人的闪光之处。向身边师德高尚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向教学骨干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备课,在课堂上如何组织语言、板书、驾驭课堂,以及课后的反思;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了解他们的做法;向外边的教师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师德演讲、研讨课活动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还要向学生学习。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陶先生告诫我们,不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不虚心向学生学习的人,是不配做学生的老师的。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面对个性丰满的孩子,每个有心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总会从学生独到的见解与方法中深受启发。以人为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虚心一点,勤快一点,多问一点,善学一点,才会有所收获。

三、以岗为梯

像特级教师窦桂梅,她当年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时,迎接她的却是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她被分配到了教务处,去做一个被呼来唤去的“勤杂工”兼代课教师。在这个岗位,她一干就将近五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她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窦桂梅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打杂”的五年,使窦桂梅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才有了今天她在语文教育中的“独树一帜”。干漪老师已80岁了,她自己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在名师的漫漫人生征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季节,没有一蹴而就,也没有机缘巧合,名师成“名”的背后是百倍的艰辛,是十余年或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我们可以平凡,但应拒绝平庸。面对一个个“问题学生”,我们是选择放弃,还是努力探询最佳的教育方法,面对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是消极应付,还是积极地做好;面对外界的诱惑,是想入非非,还是乐守清贫专心执教……其实,工作是为自己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要把所处的岗位作为“充电”的课堂,把讲台当成自身发展的舞台。教师必须把每天的教育教学都看做是进步的阶梯,在每天的教学中,在每天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要牢固树立“爱干就是德、善干就是能、多干就是勤”的思想境界,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都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不负众望,不辱使命,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职责。不比职位比敬业,不比得失比贡献,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岗”为梯,自我培养,自我锻炼,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四、以笔为梯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师学艺时,他问富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日以继夜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必死无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非常吃惊,问:“为什么?”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就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死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教之道亦如剑之道,当我们忙于俗务疏于反思时,只能永远是一个教书匠。一个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就要做到“教有所思”。读完一本书有“所思”,上完一堂课有 “所思”,看过一个教学片段有“所思”,一次家访后有“所思”,与学生一次交流有“所思”……每一位一线教师每天都会有很多“所思”,但欠缺的就是“记录”。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李吉林老师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读过硕士、博士,可她却创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知名全国,甚至蜚声海外。这一切她是怎样做到的?30年来,李吉林用笔记下思想轨迹的习惯从来没有中断过。炎炎夏日,她不顾蚊虫的叮咬,伏案写作;寒冷的冬夜,她把热水灌在瓶子里,外面裹着棉花,脚伸进去继续写。她放弃了无数的假日和组织安排的疗养,谢绝了多少次外出教学活动,使自己专心致志地做着、想着、写着。她共写出200余篇教育论文、随笔,前后共出版10本专著,8卷本文集。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就需要我们以笔为“梯”,做到心中有规划,时时有反思,天天有收获。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也许记下的只是只言片语的随感,星星点点的思考,但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一定能在理论上会有所提升,在实践上也会有所突破,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有渴求成长与发展的内在愿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需要掌握一套自我学习的方法,需要智慧地借助“四把梯子”,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上一篇:冲突与出路:透析十年来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投资... 下一篇:从教师到家长角色转换的启示